练习场: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
(2008-11-23 09:37:52)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其意思显然用不着再在这里演绎;“三日不练、自己知道”——这是一位球友喜欢念叨的一句话,感慨下练习场少的后果。
由此而联想:对我们这些高尔夫爱好者而言,练习场就像士兵的靶场,平时去操练的太少了还真有问题。
分析一下那些在练习场操练的业余爱好者,大体上应该有这么几种类型:
第一种叫做“不能不去”。这一类人当然是指初学者,或还属于高尔夫“菜鸟”级的,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初学打高尔夫的人当然都是在练习场“开杆”,为了最终把那颗小白球如愿以偿地干起来,只能先在练习场学习高尔夫的ABC,一筐一筐地狂抡不歇。
这一类人在练习场是最积极、最用功、最刻苦的,就像俺那时初中“绿毒”一样,虽然每次都汗流浃地背打的满手起泡、浑身酸痛,但只要抄起球杆来,依然是兴致勃勃;不用说,这一阶段泡练习场也是最见成效、收获最快的,能眼看着自己下场后的杆数一个劲减少。
第二种叫做“不得不去”。这一类人一般是已经有了几年球龄,成绩也基本能稳定在业余爱好者足以满意的90杆左右;只要能逮着时间,当然是赶紧直接下场过瘾,“练习场”基本成了一种比较模糊的记忆,一般是在一段时间实在打的太“烂”、一下场就总是搞不定,或专门为了“改动作”时,才不得不去练习场重新操练,“百战归来再练兵”。
第三种叫做“不可不去”。还有一类球友,除了有意识的“练球”外,已经把去练习场本身当做一种锻炼身体和呼朋唤友的乐趣,自觉自愿,乐在其中;俺也注意观察了一下,但凡这一类球友,正因为养成了这种类似于“枪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习惯,下场的成绩虽然也会有起伏,但极少会出现那种坐“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
无论是为了减少杆数、稳定成绩,还是为了更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最好能把去练习场作为一种常态,习惯于做像上面那样的“第三种人”。
总之一句老话:不练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