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 or no?找个理由先
(2008-11-04 22:33:04)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球打到一定阶段后,“改动作”似乎是很多球友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有的人改动作大有收获,效果也很明显;有的人则会因改动作而陷入痛苦的深渊,越改越糟糕,越改越“不会打”,以至于逢人便叹气:都是“改动作”惹的祸!
曾见到一些吃够了“改动作”苦头的球友甚至指天发誓:老子坚决不改了!
为什么“改动作”?无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使然。从主观角度而言,球打的多了,信息量也大了,思考的问题也复杂了,当然时常会为了怎么才能少几杆而动脑筋,琢磨着哪些动作不对,要“改”;从客观角度而言,常年在球友圈里混,免不了总会有各路热心朋友指出这样那样的不足,要“改”。
绝大部分高尔夫业余爱好者都是“半路出家”,“兵教兵”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造成对同一类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容易让当事人犯迷糊,无所适从。
“兵教兵”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教者一般都局限于“经验之谈”。当然,“经验”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但就高尔夫的挥杆而言,很多情况下他人的经验还真就不一定适合自己。曾经有一位老兄非常热心地教俺打一号木,其“秘诀”就是做挥杆准备姿式时要求拚命把手腕往下压,同时左手背要翻得朝天指(那时俺还不知道什么叫“强势握杆”);他自己确实就是这么干的,现场演示给我看的效果也是还不错,但我实在是学不来,别扭得难以忍受,更别提打出去的球那个没谱了。
有人说,包括全世界所有的高手在内,没有完全一样动作的挥杆;上次有幸和帅哥教练同场,注意到他起杆时左脚是完全掂起来的,和以前印象中从一些书上看的要求全然相反;好奇而问之,答曰:这是两种不同的挥杆理论体系,本无所谓“对”和“错”的——原来如此!
有的高尔夫专业书籍上特别强调:推杆时上下杆的幅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另有的教学理论则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上杆时要小幅度,送杆则要尽可能指向旗洞去;有的单差点球友挥杆动作实在谈不上什么“标准”,甚至有那么点“惨不忍睹”,但击出去的球就是让你看得心痒难熬,不服气不行。
思来想去,问题应该不是出在“改动作”本身,而是为什么要改、怎么改,得先想办法把道理弄明白了才行;“改动作”的目的应该是怎样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特点的、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做法,而不能邯郸学步、食古不化、拿来主义——像大名鼎鼎的朱老茂那种看得人胆战心惊的挥杆姿式,你让他改成“标准挥杆”动作试试?保管他立马就不会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