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问题小议
(2008-10-27 17:04:52)
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球随笔 |
因“节奏”问题而影响到场上成绩是很多球友都有过切身体会的,“节奏乱了”也是我们常用来抱怨自己挥杆表现不佳的一句话。
依个人体会,“节奏”问题实际上会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节奏”,二是“心理节奏”;两者的成因既不相同,产生影响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所谓“物理节奏”,是指我们挥杆时实际表现出来的动作节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比较容易把“挥杆节奏”与“挥杆速度”混淆,以为讲节奏就一定得“慢”:实际上,慢有慢的节奏,快有快的节奏。按“阿呆”的理论,挥杆的速度快或慢都没有什么大问题,适合自己就好,主要是都必须保持好“节奏”,并举例说明:“1994年英国公开赛冠军尼克·普莱斯的挥杆速度就非常快,几乎一眨眼就会错过;相反,1987年美国大师赛冠军劳瑞·麦茨则采用相当慢的挥杆方法,国务院的工作都比它快!”
“物理节奏”出现问题一般都会直接影响到击球的结果,出问题的表现则主要是挥杆时忽快忽慢,毛毛躁躁,不能按自己平时习惯了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挥杆过程。
更重要的是“心理节奏”,即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患得患失、犹犹豫豫、莫名焦躁、沉不住气等;主观原因基本上都是属于“有想法”一类,像不顾后果的冒险进攻、一时稍为顺利点就猛想着打“帕”抓“鸟”等,球友们对此都会有深刻体会,就不细说了;客观原因则可能是因为遇到塞车堵的慌、受同组球友或球童某些表现的情绪影响、忽然间出现莫名其妙的“低级失误”、突然打出加2、加3等。
从逻辑关系上看,往往“心理节奏”出问题是“因”,“物理节奏”出问题是“果”。为什么有时候好好的一场球会越打越烂、弄得兵败如山倒似的一发不可收拾?依我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心理节奏”是一个很大原因。我们看PGA什么的常常喜欢调侃:哈!原来老虎这种球也会推不进!老米连这一杆都会整下水!换言之,“失误”是天大的高手都免不了的,但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很快“调整”,回复到平时的正常“节奏”。
试验过不少次:只要是在一场球中真的能够做到心平和气、不慌不忙地打,成绩一般都差不到哪里去,基本都会在自己的正常水平上下。
当然,“控制心理节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得长时间的“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