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觉”第一:不必无端怀疑自己

(2008-07-15 20:53:42)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球随笔

果岭边的短杆处理自然是相当重要的,且其中的讲究也最多,花样也最复杂。

看过的教学资料不少,大体上应该是分为“推击”、“切击”、“劈击”这么几大类,好像总的原则是能推则推、不能推就切、切不了才劈,还有人总结为“金推、银切、烂劈”,反正是说法多多。

单说“切击”吧,脑子里装的信息就实在太多:有的说要固定一支杆适应不同的距离,有的说要学会用5号铁往下的各种杆来做切击,千万不能一支S杆干到底;有的说一定要会计算空中飞行与落地滚动的距离比,有的说只要把握好落地后滚多远就行;有的说球位要靠右脚,上杆时手腕不能动;有的说就按正常球位,而且上杆时要稍为曲腕。

实际观察过不少“神切”段位的球友,虽然说那效果实在是令人眼馋,但那动作却实在是五花八门,真就说不好谁的对谁的错。

这样一来,很有一段时间弄的我一遇到果岭边短球就特不自信,动不动就怀疑自己的动作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即使打出了很好的球来,也依然不敢相信到底是不是该这么打;本来在果岭边一直都是用60度的挖起杆,也已经基本失误不多了,但时不时总要想起人家高手说的“60度杆很不好打,业余爱好者轻易最好不要用”,于是便非得换了A杆去打,结果距离和手感都不是那么回事了,反而失误频出;本来一杆过去把小白球弄上果岭的效果还算不错,却非得在那一个劲寻思:这一杆到底算“切”还是“劈”?

弄来弄去的,我看其实是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化了——果岭边短球不管是推、切、劈,对方向的把握也好、对距离的控制也罢,最主要的应该还是靠一种“感觉”。阿呆举的例子非常能够说明问题:好比要往一个几米远处的桶子里扔小石头,不靠“感觉”靠什么?难道还真能事先算好把手举多高、身体转多少、力气用多大才行?

所以,从最近的几场球开始,我尝试着坚定信心,坚决就用60度干!实际上,要是把这支杆用好了、用顺了,可以对付的情况很多:杆面开一点、手腕动作多一点就是“劈击”,越沙坑、过土堆、翻小坡都不成问题;杆面闭一点、手腕绷直一点就是“切击”,打地滚球也并不难控制;小白球离果岭稍远就握得长一些、很靠近果岭就握短一点,“距离”的问题同样也能解决,哪有那么复杂!

当然,“感觉”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不下点苦功夫可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