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克服知易行难 |
分类: 高球随笔 |
但凡到了能将成绩稳定在九十多杆水平的球友,对于怎样才能在场上发挥得更好、怎样才能把小白球打得更漂亮的问题,在理论上的知识些一般也都相对比较丰富些了,不会再只局限于知道“绝不抬头、永不发力”这样一些简单的“口诀”。
问题是,“知不知道”和“做不做得到”完全是两回事。
譬如,在球场上“泡”了一段时间的都可能知道,打球时“心浮气躁”肯定是很不利于正常水平发挥的,但真正能有多少人在猛不丁打出“加5”、“加6”后和没事人似的?
譬如,明明知道推杆时不能急于“偷看”,应该“听”小白球进洞的悦耳声,但真正能在果岭上气定神闲地保持这份“潇洒”劲的又有多少?
譬如,明明知道在发球台开球时不能靠使“蛮力”,又有多少人还不是照样在那铆足了劲死命地抽、一杆下去不是OB就是小白球“玩失踪”?
球场上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况,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所谓“知易行难”。
在这个方面和高尔夫运动颇为相似的是,我们做企业的过程中,“知易行难”的现象同样随处可见。譬如,在对待各类“人才”问题上的“叶公好龙”,在领导方法问题上的“实用主义”,在企业发展问题上的“急功近利”,等等。
为什么会“知易行难”?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考虑:
第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想“为”也难。
以高尔夫运动为例。比如说,在下坡位击球时,为什么要两肩往下坡方向倾斜至与坡面平行、最好将球位放在更靠右脚一侧?比如说,上杆时为什么一定要“翻腕”?比如说,送杆时为什么一定要尽可能将杆头往前“指”向目标?比如说,过早“抬头”为什么就会影响到击球的效果?等等。
如果不知道这些所谓“要求”、“诀窍”的真正道理所在,就很难把它们化为一种下场时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行为,一不留神就会“忘”掉。
回到做企业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发展战略”的价值和内涵,就免不了只是将几句响亮的“口号”当做企业的“战略”;如果没有从原理上弄清楚“绩效管理”,就会简单的将“绩效考评”等同于“绩效管理”;如果不深入研究好“企业文化”内容的真谛,就会认为搞几次联欢活动、开几次运动会便是“企业文化建设”;如果不实际弄明白“企业品牌”的概念和意义,就会将“做广告”混同于“品牌宣传”。
第二,“行”比“知”要付出多得多的劳动和代价。
还是以高尔夫运动为例。
不在练习场上打它个“天昏地暗”,怎么可能形成“自己的挥杆平面”?不把一个所要求的“标准动作”练上成千上万次,怎么可能“伸手就有”?不在球场上的湖泊、水塘、草从、密林、烂泥中丢掉N个小白球,怎么能切身体会“稳打稳扎”的功效?不在练习果岭边切上几十筐球,怎么能练就“一切一推”的好功夫?
做企业也是如此。
口口声声“人最重要”,但一顿“饭局”、一次“应酬”可以眼都不眨地花掉大把的银子,员工花个几百元去听听专家讲座之类,却要反复追问“到底有没有必要”;“战略”、“执行力”、“管理”可以经常挂在口头上,实际自己却是“不读书不看报”的主;各种“制度”可以搞出一大堆,到头来可能连自己都说不清是什么东东——像这样做企业,能“行”的好么?
第三,好像是“知”,其实“不知”。
在球场上、练习场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好为人师”的老兄像模像样地在那给人“指点迷津”,实际上很可能只是“把个别道理当普遍真理”——自己在某一个环节可能确实是有点心得,却以为全世界人民的高尔夫都应该像他这么打。印象中一位很著名的PGA选手(名字记不起来了),开球时的动作整个一“耍军刀”,你去试试看能不能照他一样干出去两百大几十码远?!
同样,不少企业领导人会很容易对一些“管理”话题颇表不屑——什么“发展战略”是“虚”的、“绩效管理”是没用的,“企业文化”是“空”的,等等,往往也是因为“不知”的成份居多使然。
话又说回来,“知”总比“不知”要好得多,“多少知一点”也远比“什么都不知”要强。
正因为如此,虽然俺的成绩始终在95杆左右徘徊,却总是逮着机会就努力去“知”——诚愿我们做企业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