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尔夫运动与企业绩效管理

(2007-03-08 17:49:09)
标签:

企业绩效管理

分类: 咨询手记

在高尔夫球运动中,一场球下来成绩打得如何,意味着球手的“绩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际经营效益怎样,意味着企业的“绩效”;尽可能提高下场成绩是所有高球爱好者不断努力的方向,尽量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则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因此,“绩效管理”既是高尔夫运动和企业经营共同需要关心的话题,在“方法论上”两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正如高球爱好者下场时表现出的偏差一样,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误区。

1、“绩效目标诱人、实现手段可虑”——“目标”与“手段”的匹配问题

相当于球员虽然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很好的目标,譬如今天要打出“8”字头的成绩,但下场前并没有能够全盘规划好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如何根据当天的精神状态、场地条件、天气状况等,事先做到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打好每一个洞,直至取得预定的成绩?

表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最常见的便是年初宣布指标、中间依老经验行事、年末总结过后再来——问题一般就出在“中间”:面对当年特定的经营环境或经营条件,除了运用过去的一般经验外,我们还应该筹划哪些特定的手段相配合?如在本经营年度需不需要适当调整组织管理结构?要不要充实某些特定部门的人力资源?是不是针对性地改变一下对员工的激励与报酬方式?等等。

之所以称之为“误区”,是因为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绩效管理”这样一类专业性管理工具的功用还认识不足;如果认真留意一下一些企业的年终总结资料,往往是“原则性有余”而“深刻性不足”——无论当年经营目标是否实现,都很难真正从中分析出一个所以然。

2、“过于关注结果、疏于过程控制”——“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问题

相当于球员一心想着“打帕”、“抓鸟”、“减杆”,但对于某一杆究竟是应该用铁杆还是用球道木、到底是直接攻果岭好还是先追到果岭边再说、用木杆开球还是用长铁杆开球更合适等等问题,并没有去细细地分析、把握。

表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便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我只看结果,不要和我讲过程”。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来说,“结果”是静止的、滞后的,“过程”则是动态的、预前的;对企业的“绩效”而言,“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这种貌似“干脆”的想法,往往容易衍变为领导人的“一厢情愿”;说到底,最终还只能是放羊式的、甚至事实上不负责任的——因为“过程决定结果”,你不努力控制好过程哪来的理想结果?

实践中这种绩效管理工作错位造成的误区,往往容易形成一种类似于“屡败屡战”的不良循环,后悔药吃不完——反正是没有达到目标,认打认罚罢了;不能从“过程中”控制住因果关系,下次难免依然如故。

3、“重点盯住局部、不易关注整体”——“局部”与“整体”的调摆问题

相当于球员对能不能把球开出250码以上、或今天能抓几只“小鸟”、能打出几个“帕”等环节的问题特别在意,但却很可能忽略了影响到球手最终“绩效”的根本问题:不仅一个洞的成绩要受发球、长杆球、切击球、推果岭等个别因素的影响,全场成绩还要在整体上取决于各个洞成绩的总和。

表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便是对影响到绩效实现的众多因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心要求“谁必须做到如何”、“哪个部门应该怎样”,但对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部门之间的绩效相互影响关系,一般不容易予以足够的关注,因而造成绩效工作“局部还不错、整体就不行”的尴尬结果。

4、“偏重绩效考评、忽视绩效管理”——“考评”与“管理”的效用问题

相当于球员下完场后只是一个心思抓住打出的成绩不放:打赢了高高兴兴看别人为自己买单,打输了自己痛痛快快掏钱,而不是回过头去再认真分析一下:这场球好是好在哪里、差是差在哪里?好是为什么好、差又是为什么差?

表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便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环节,即“绩效面谈”(或绩效反馈、绩效改善),因而形成“考评”与“管理”的认识误区;在不少情况下,“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常被被混为一谈,只“考”不“管”或多“考”少“管”;“考”的热热闹闹,“管”的马马虎虎;考的人铆足了劲,被考的人久而久之变为颇不以为然甚至烦不胜烦。

从绩效管理工作的本质来看,“绩效考评”仅仅是一种“对结果的衡量”,而“绩效管理”才是真正能够“控制结果产生”的关键;很显然,无论我们怎样“考评”,“结果”都已经只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实,虽然可以“惩前”,但却难以“毖后”;“绩效考评”并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绩效管理”努力提升企业效益才应该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一种很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

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的绩效管理工作至少应包括制定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辅导、绩效评价反馈、绩效结果应用这样几个模块,构成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它通过“财务、客户、流程、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系统衡量企业组织的业绩,并把企业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

“财务类指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核心”。任何企业都要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因此,诸如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等一类的财务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最直接的数据,也是平衡记分卡其他三个方面内容的出发点和聚焦点。

“客户类指标”是形成企业绩效的“源头”。企业的直接经营成果都是来源于客户,如果无法满足或很难达到客户要求,就不可能实际获得企业经营收益,更谈不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财务类指标的必要前提之一,便是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设定一系列必须对应达到的指标,如市场占有、客户获得、客户保持、客户获利等。

“流程类指标”是促成企业绩效的“保障”。每一企业都有其特定的运作流程,也是企业管理成果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流程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表现。平衡计分卡的流程类指标,可以是产品质量控制、工作报告关系、突发事件处理、营销策略制定等。

“能力类指标”是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对基于战略目标的企业绩效而言,客户形成收益、流程影响客户、能力决定流程。从平衡计分卡角度反映的企业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员工个人能力集合而成的组织能力。其中,员工个人能力可能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基层员工的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集合在企业组织中时,便形成企业组织本身的能力。

回过头来看高球运动——

高球爱好者运动成绩的提高也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进行“绩效管理”,很是类似于上述的平衡计分卡原理和关键绩效指标法。

 

“财务类指标”-高球成绩

◇总杆数

◇净杆数

◇小鸟数……

 

 

 

“客户类指标”-竞技条件

◇身体状态

◇球具配备

◇环境状况……

 

 

 

“流程类指标”-赛场攻略

◇球杆的使用

◇障碍区处理

◇攻果岭战术……

 

 

 

“能力类指标”-球技水平

◇发球水平

◇切杆水平

◇推杆水平……

 

我们所希望实现的“高球成绩”,相当于企业绩效管理的“财务类指标”,这也是衡量高球爱好者绩效的“核心”,如总杆数、净杆数、小鸟球等。

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首先需要尽量保证下场时构造良好的“竞技条件”,如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理想的天气等,这相当于企业绩效管理的“客户类指标”。

我们下场时采取什么样的“赛场攻略”,无疑也对成绩影响很大,如在180码左右的发球台到底用木杆还是长铁杆开球、在长草区怎么打、果岭边的球怎么处理等,这相当于企业绩效管理的“流程类指标”。

球员本身的“球技水平”当然也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如发球的方向与距离、切杆的准确度、推杆的成功率等,这相当于企业绩效管理的“能力类指标”。

同样地,对于不同阶段、不同要求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选用不同的“关键绩效指标”来控制高球爱好者的成绩。譬如,初学者可以先关注“总杆数”,而不要太在意能否“抓鸟”;尽量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下场,对使用什么球具则先不必太讲究;先保证在障碍区尽量少被罚杆,对如何攻果岭更好则可以慢慢体会;先努力把球开出去,而不必急于追求开球的距离,等等。

在越来越多的高尔夫运动爱好者中,我们经常可能看到这样一些有趣和令人思考的现象:有的人三两年下来成绩提高并不明显,有的人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人在一定的台阶上成绩总是稳中有升,鲜有大的起伏,有的人则明显地容易大起大落——除了其他因素之外,过程中能否用科学的方法对此进行“绩效管理”,恐怕也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一下。

“方法论”至关重要,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也莫不如此。仅仅设定“绩效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绩效手段”相匹配。

只有首先把握好“绩效过程”,才可能控制住“绩效结果”。

对“局部绩效”的关注固然要紧,忽略“整体绩效”还是会影响我们的目标。

“绩效考评”只能评价结果,“绩效管理”才是个中关键,切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就是我们从高尔夫运动中得到的一些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