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与高手同场 |
分类: 高球随笔 |
参加东芝公司总代理组织的球赛,有幸和三个高手分在一组——都是80杆出头水平的真正高手。俺在各种高球活动中都混了一年了,这还是第一次和如此高水平的球手同场竞技呢!
当然,说是“过招”,调侃而已。差距太远,不过是难得有这么个机会近距离观察和学习罢了。
首先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他们的短杆水平之高,确实验证了很多书籍上介绍的观点:短杆出成绩。凡在100多码的距离攻果岭,他们的精准度都让我在旁边看得心痒痒的,更不用说果岭边的短切,经常性地出现“免推”。像俺自己,即使是到了果岭边几十码的范围,扛起短杆依然还会望着旗杆在心里犯嘀咕:这一杆到底会把小白球又弄到什么地方去啊?
其次是球场攻略和救球能力。我很认真地观察,他们在全场球中从未做过那种攻击性太强的选择,始终都保持着一种稳打稳扎的风格,因而都很少发生“打烂”的情况;在偶尔出现个别杆的失误时,他们的救球能力往往也能“力挽狂澜”——不管是在困难球位还是沙坑中、长草里,甚或水障碍边的斜坡茅草从中,他们似乎都有办法把球救出来,了不起多损失一杆而已。俺要是第一杆开球坏了,或者说中间把小白球打到不该去的地方了,情况就恰好相反。记得有一次在青秀山10号洞,开球到了右边的山坡上,实际也就是落在了比较茂密一点的深草区,结果刨了整整3杆才把小白球弄回球道。
最后是“差点水平”。即便是这样的高手,在场上也照样会有打出加2、加3的时候,但他们一般都能在后面的洞用“帕”、“小鸟”补回来,最后的成绩也就可以扯平,差不到哪去。俺这样的高差点水平就不行了,一旦“打爆”,就很容易接二连三地失误,很难扳回来。
这场球俺自己打了94杆,成绩倒也不算很坏,最重要的是还有几个方面的可圈可点:
第一,虽然整场下来有好几个加3、加4的洞,但因为一共打出了6个“帕”,尤其是最后4个洞连续抓“帕”,所以才保住了“差点”。实际上,打到十来个洞时俺已经很沮丧了,心想这次恐怕弄不好会要丢人现眼“骑三轮车”了。好在过程中自己强化了“不到最后一洞绝不放弃争取”的意念,还真就出效果了。
第二,再一次印证了果岭推杆不要弄得“太复杂”的道理。我仍然坚持不“摆线”,在观察好大致方向和坡度后只是重点把握距离感。虽然也出现了两次“三推”,但整体上推杆都不错,一般都是“两推”搞掂;尤其是有3个10多码的“超长推”一推进洞,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好爽!
第三,灵光闪现之下,忽然对一位老兄教我的“把那堆砂子泼出去就是”的方法大彻大悟,感觉再也不怕果岭边沙坑球了!今天总共大概有5、6次进果岭边沙坑的情况,都被我毫不费力的救上了果岭,其中一次还是“免推”,再也没有那种一看见小白球落在果岭边沙坑就傻呆呆发楞的恐慌感了——这应该是今天这场球自己在技术上最大的收获。
补记:
“高手”的球技水平虽然高矣,不过姿式和做派倒也不见得都那么“高明”。像那位最后打出了80杆的老兄,成绩和水平固然令人佩服,但整个风格并不是我所欣赏的——每次挥杆起码要试挥上4、5次,推杆时将两只腿的Pose摆得跟大闸蟹似的;还有,在击球时整个身体和姿式都显得那个费事的劲,等等。依俺个人的观点,在高球场上至少还是得讲究点动作潇洒、姿式优美,毕竟俺们都不是靠“成绩”吃饭的职业高尔夫球手么,追求“快乐高尔夫”才应该是其真谛。阿呆说的好:如果你的挥杆姿式很好看,路人都会停下来看你,即使你打出了很离谱的失误球,人们也会认为你只是运气不好——俺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在自己挥杆感觉真的很舒适、很潇洒时,内心其实已经不是很关心那一杆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