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随笔浅论
(2010-04-11 17:27:33)
标签:
随笔浅论少纳言遗痕手冢治虫日本散文邵顺文作品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日本随笔浅论
邵顺文
日本随笔始于平安时代的紫式部和清少纳言,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被公认为是日本随笔的开山之作。其后的随笔鲜出其右。随笔从最初的精致典雅发展到今天,篇幅比前者更加见长,但是文字的含金量却并没有随着篇幅的增长而增长。当然,这也不是日本独有的,在其他国家,类似的问题一样不鲜。
当代日本随笔,以手塚治虫、黑泽明、高仓健、山口百惠、小泽征尔等较为中国读者熟悉。
手塚治虫是日本著名的漫画家,他远大的目光刺激了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培养了许多的动画人才,像大师宫崎骏、高佃勋都曾受过他的教诲。而他自己也为日本摸索出了电视和电影卡通精简成本的制作方式,以及建立卡通与其它周边为业商品的整体行销模式,为日本动漫奠定良好的基础。诸如藤子‧F‧不二雄、石森章太郎、赤冢不二夫等,都是受手冢治虫精神感召而加入漫画创作行列。手塚治虫在他的随笔《漫画的现在和未来》里,提到了漫画的本质,他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以批判精神为基调的;第二、漫画来自于大众;第三、漫画有别于绘画和插图。我觉得他所提出的三点本质,不光对于漫画本身,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就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可以借鉴。
黑泽明,20世纪日本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尊称。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由衷表达了对大师的赞叹。黑泽明的随笔《剑道》描写了自己上小学时期练习剑道的辛苦与快乐。在《剑道》里,大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家事,读来甚为亲切、感人,是一则平实动人的随笔文本。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回忆蒙兹》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蒙兹,他个性鲜明,又极具孩子般的天真率性。我们从他的笔下,不难看出蒙兹的善良和淳朴。这善良与淳朴正是蒙兹成功的地方。作者在文章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蒙兹的爱与感激。
电影演员高仓健在他的随笔《内蒙古的婴儿》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去内蒙古参加电影节期间,一个善良的中国女子把自己婴儿照片(三个月时间的特写)作为礼物赠送给他的感人故事。照片的背面写着:“这是我的宝贝,愿他至纯至真的笑容带给你一个美好的祝福。”高仓健在照片上写了:“雷平小姐,我衷心祝愿你和你的宝宝幸福。”然后写在照片上,签名送给她。文章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友谊,歌颂了人间的真善,是一篇描写人性的感人文章。
电影演员山口百惠的随笔《妹妹》是一篇亲情随笔。文章的结尾是一封作者写给妹妹的信件,信中说道:
什么时候你学校放假的日子,我很想和你两个人出去旅行一次。这虽然不是想以此来弥补那不常有机会谈话的几年时间,但总可以证明:你是我的妹妹,我是你的姐姐。
日本突出的随笔作者及作品,除了以上几位以外,还有栋方志功的《版画之道》、古贺政男的《童年》、冈本太郎的《顿悟“两极”》、丹波哲郎的《人间革命》、田伊玖磨的《一日婚姻》、渥美清的《我是一个休闲男儿》、平山郁夫的《敦煌之行》、武满彻的《有感于人类的“存在”危机》、山田洋次的《中国和日本》、大岛渚的《真正的温柔》、岩层宏之的《父亲的背影》、池田满寿夫的《最后的晚餐》、山崎正和的《斯特林堡的坡道》、石原裕次郎的《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哥哥》、寺山修司的《月光》、安藤忠雄的《追求自然的价值观》、吉永小百合的《伊豆舞女》、森下洋子的《为舞蹈而生活罢》、中岛美雪的《乌鸦》、佐田雅志的《鱼石的传说》、如月小春的《盼读书栏进一步扩充》、小室哲哉的《杂种文化》、斋藤由贵的《永远的一夜》等。我在这里想说一说栋方志功的《版画之道》。栋方志功是日本著名的版画家,他关于版画的作品《版画之道》,是一篇精短有力的文章。文章充满着哲学的思考,有着老庄式的智慧。从文本看,文章还有中国韩愈随笔的精练与洒脱。在他的另一篇随笔《大乘泪》中,作者说:
人们所能想到的遗痕的的确确都是鲜血的遗痕。这种不知寂寞、不知悲哀、不知忧愁的事业,只是在笑声中,依靠力量才得以完成。
我觉得,这是对艺术经过深刻思索才能说出的话。日本随笔和其他许多国家随笔一样,其巅峰时期已经成为历史。如何让随笔再次达到它的又一个春天,栋方志功的话也许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