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者的海德格尔

(2010-02-10 22:56:32)
标签:

荷尔德林

地形学

诗性

海德格尔

中国

散文

邵顺文作品

文化

诗者的海德格尔

——从另一个角度读海德格尔《思的经验》

 

所有的哲学家都具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出于其他目的,而是为了形成并验证他个人的哲学理论与体系。但是如果仅仅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还远远不是一个哲学家,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许多能力当然也包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变成了自己的行动,并最终形成了行动的成果。就这一点来说,马丁·海德格尔并不例外。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他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 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 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 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技术”这个概念, 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 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海德格尔影响了很多哲学家:葛达玛(又译伽达默尔)、汉斯·尤纳斯、列维纳斯、汉娜·阿伦特、苏比里、卡尔·洛维特、莫里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尚-吕克·农西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海德格尔在为亚伯拉罕·阿·圣克塔·克拉拉在克雷亨斯腾的纪念碑揭幕而作的文字中说:“但愿他从不空谈重建的这种精神能在坚守健康方面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酵素,并且在重新康复民众心灵方面呼叫最急切的地方发酵。”这是对当事人最高的赞赏,在这里,他使用了酵素和发酵两个词语,突出了对当事人精神操守的影响期冀。

在《充满生机的风物:为什么我们留在小地方?》里,海德格尔说:“只要我又回到山上,在回到山居此在的第一个小时,先前追问中的整个世界就迫不及待地涌上心头,并且与中断前的脉络一模一样。”他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超出了他的表达自身。而在同样的段落里,他以这样的话语来阐释“孤寂”:“孤寂具有母于自己的力量,它不是把我们分成单个的人,而是把整个此在放归一切风物之本质的宽阔的近旁。”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思的孤寂,同样也是诗的孤寂。

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借助于一些他者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思的经验的阐述,这些他者的诗歌包括一首他没有清楚交代作者名字的《敬恳》,原文如下:

 

上场着的真理

从不曾由一种真实

独自完好地收受,

为了辽阔的存续

邀来思着的心

进入单纯的恒耐,

高贵回想中

唯独慨允的恒耐。

 

这首诗揭示的是这样一种含义:在指向寥廓的泰然让之中的敬恳就是思自行生发的真纯本质。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西方哲学的诗歌与中国哲理的诗歌在表达上有着本质不同的方式。从我们对中国哲理诗歌的理解来看,西方哲学的诗歌在进入我们的心境方面比较中国的哲理诗要困难。这里面有东西方思维势位的问题,当然也有翻译导致的问题。我们看看中国唐诗中的一首哲理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从诗歌的美感方面来讲,我们更加易于接受这种经过“物”而过渡至“哲”的诗歌,而西方的诗歌在这方面则有所不同。上面的那首《敬恳》则近乎白描。它忽略了诗意的本身,而重在对“哲”的直接的进入。

海德格尔还引用了默里克的《灯盏》,J.V.艾兴多夫的《探泉叉》,黑贝尔的《夏日傍晚》、《月亮上的男人》、《傍晚星空》、《一月》、《晨星》、《冬日》等,荷尔德林的《爱琴海岛屿》、《漫游》、《至善将达》、《颂歌》、《归乡》等。

“语言精神在自身中蕴含着的东西,是那种通达万物的高度,是那种从中使万物得其渊源的高度,以至它生成着恰切和孕育着果实。”在《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中,海德格尔如是说。在《思的经验》中,海德格尔对黑贝尔的阐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分量。除了作于1954年的《为朗哈德尔的‘黑贝尔’一书说几句话》以外,还有作于1955年的《J.P.黑贝尔的语言》,作于1957年的《黑贝尔——乡愁之魂》,作于1960年的《语言与家乡》。穿过这四篇与黑贝尔相关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黑贝尔对世界作出的最大的贡献是他的自选集《百宝箱》。海德格尔认为,黑贝尔开创了对“世界之筑居的一般性思索”。黑贝尔认为:“我们生命的大部分都穿梭在词语的迷宫中,不管是惬意的迷宫还是不惬意的迷宫,我们经受的绝大多数冲突……都是词语冲突”。

荷尔德林是我们阅读海德格尔时间不可能绕道而行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将出现巨大的留白。因为有了荷尔德林的“栖居在此一大地上的人,充满劳绩,然而却诗性地栖居”,才有了海德格尔的《人的栖居》。但是在《人的栖居》中,我们能且仅仅能够看到荷尔德林的那句诗作为诗歌的美感,一种无法言语的绝对的美。这已经足够。很明显,我们只能沉浸在这样的美中,而不能最终清晰这样的美究竟如何抵达,或者究竟抵达哪里。也许,最高境界的美感,永远只是一个谜语,我们只能意会,无法言说。荷尔德林制造了一个迷局。这个迷局海德格尔没有解开,我们也无从解开。

海德格尔自己也是一个了不得的诗人。他在《思的经验》一书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价值意义的作品不是其他文字,恰恰是这首叫做《思的经验》的诗歌:

 

之字路与衡度

独木桥与言说

相遇于独步。

 

前行与负重

失度与追问

沿你廖行的小径。

 

当早起的晨曦静静地爬过山峦……

 

……

 

可是,能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

 

存在的地形学,言说着思之诗性在场的处所。

 

当森林某处,飞落的晚霞将面面相对的树干染成一片金黄……

 

……

 

这是一首技艺高超的诗歌。也就是在阅读了这首诗歌以后,我认为,艺术从来都是内在与外在切合的产物,是基础与技巧的混血儿。他的这首诗歌,无论在诗意、诗性、诗境等方面来说,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卓越魅力。

在这首诗歌中,隐含着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精华: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存在的地形学,言说着思之诗性在场的处所。

海德格尔在阐述他的哲学主张的时候,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尝试。也许,只有技艺高超的人,才有这样的胆略驾驭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来说,海德格尔无疑从来没有把自己拒绝于一个纯正的诗人之外,相反,他从来都是一个地道的诗人,一个优秀的诗人。

诚然,海德格尔的早期诗歌有着明显的雕凿的痕迹。我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任何一个大师,都有自己成长的痕迹,都有自己从幼稚到成熟的轨迹。我们不能因为其所以为大师,就把他身上的一切奉若神明。我们不能盲目地信仰大师,同样不能盲目地否认大师。客观地说,即使是海德格尔自己看重的一些他的早期的作品,仍然有着不可否认的稚嫩,但是这样的稚嫩是每个思者必经的道路:

 

《奥尔堡时光》

    海德格尔

 

我生命的奥尔堡时光

你们看到的我,常常

畏怯地徜徉在

阴郁朦胧的日子。

 

我哭泣地呼喊:从不曾徒然。

只交给天使的“护佑”吧

我青春的存在

厌倦了诉怨。

 

海德格尔的《山中小道》(1949)是其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一篇论述。我从他的这篇文字中摘取几句我以为值得我们为文者记取和思索的话语来与朋友们共享:

 

钟与钟鸣两者维系着它们自己的时间和时间性的关系。

 

只有当人同时恰切于下面两者时,一切绽放之物才如期地绽放:高天威临之宏阔与大地负重之护佑。

 

在看似恒为相同面孔的不显眼儿中,隐含着它的惠赐之力。

 

人是自己渊源的听者。

 

我想,就任何一篇文字,如果能够包含这样的几句话,它都值得我们永恒地汲取。很明显,这些文字与你是什么毫无关系,只与你表达的是什么关联。我们通过文字记住书写文字的人,而不是通过书写文字的人记住文字本身。

 

沉思之言说,罕能足够沉思地言说,能足够沉思地言说者,仿若行未说之说。

 

他的这句话与中国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有着类同的道理。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一下海德格尔的那句话:

 

思之巨者,迷亦必巨。

 

我认为撇开海德格尔其他任何言论不说,这八个字足以把他列入一个真正的诗者之列。

海德格尔,一个通过诗歌阐述诗性和通过他者的诗歌阐述诗性的诗者。

20世纪西方哲人中,与海德格尔齐名的,有卡西尔、弗洛伊德、胡塞尔、帕格森、波普尔等30余人。他们是人类永久的精神宝库。近来粗读了海德格尔的《思的经验》,收获亦丰。但是,距离我读明他,历程尚远。对于任何一个大思想家的任何一部著述来说,我们倾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做到真正的进入。我把海德格尔首先列入诗者的行列阅读的意味是:他首先可能是一个诗者的海德格尔,然后是一个美学者的海德格尔,音乐者的海德格尔,终其大成的思想者的海德格尔。那么,我从诗歌的角度阅读他,算是我脚踏实地向大师学习的一个态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黑暗中
后一篇:邀雪共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