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淡定步步莲花睡莲《芙蓉》莫奈邵顺文作品散文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总有莲花若隐若现。
盛夏的中午,当我来到大河之畔,遥望河面,我的心一下子就被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莲花吸引。绿色的叶子,轻轻浮在水面,宛如一张张绿色的脸。绿叶之上,绽放着一朵朵红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或者是淡紫色的莲花,像一个个灿烂的笑容。她们就这样微笑着看水,看天空,看云,看鸥鸟,看一只一只蝴蝶忙忙碌碌,看蜻蜓从她们的身边经过,看太阳,也看着在岸上的我和过往的人群。风吹过,她们轻轻舞蹈,腋下散发着淡淡的莲香。没有谁可以阻挡她们绽放,也没有谁干预她们的议事日程。“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在写给莲花的诗中如是道。
中国文化韵味的爱情,与莲花历来有割不断的取舍关系。唐朝时期,这种联络显得犹为紧密。白居易的《采莲曲》中有这样的描写:“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幅旖旎景致呀?而温庭筠的“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与郑谷的“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则又描写了爱情令人神伤的一面。无论是令人心醉的爱情,还是令人心痛的爱情,都一样因着莲花而得到寓寄。莲花也因此成了爱情的花朵。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莲花的夏天,一样也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莲美的文化时代。唐代以来,中国文学中以莲为美的文字数不胜数。“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这是郭震笔下的莲美。宋代范成大的《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都有对莲花赞誉的经典佳句。这样的美,是声色并存、明暗并举、静动并蓄、远近并重的美。是诗歌的美,更是音乐的美,美术的美。因为莲花,我们对夏天充满了期待。
姹紫嫣红,千娇百媚,所有的绚烂最终都会走向一个共同的结局,那个结局的名字叫做平淡。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人懂得淡定,才是真正懂得人生。一个不轻易发火、不轻易愤怒的人,给我们的感觉才是成熟,才是对人生有所洞悉。用一种旁若无人的态势看世界,这需要一颗淡定的心。宋朝刘克庄《芙蓉》诗云:“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这是一种怎样淡定的心境才可以写出的文字?它又反映了作者有着怎样一双智慧的眼睛?以淡定写荷花的,还有元朝的黄庚,他的《池荷》是一首比《芙蓉》更加冷淡的诗歌:“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这样一种淡定的心境,是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才能修为而得,当你所经历的世事没有到达足够的份量时,想淡定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我以为淡定是人生的大境,因为这和一个人的才华、财富没有太大的联系,只与你经历的沧桑有关。
本真的,天性的东西,为什么一直会是人们所追求的?庄子崇尚的人生,即是婴儿般率真的人生。那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莲花是否也反映了人们期待的这种率真?“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此叶此花真可羡。秋水畔。青凉伞映红妆面。”这就是一阙寄托着人生本原情趣的作品。如果说淡定是经过时间历练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那么,本原的境界却又与淡定相反,它强调了人内心深处追逐的另一种境地,这种境地,比较淡定来说,更加难以达到。淡定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而本原则注定是许多人一生无法涉足的境域。
历朝历代,描写莲花的高手比比皆是,但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疑是唐朝的白居易、温庭筠、李群,宋朝的苏轼、杨万里、晏殊。中国历史上,出六人之右的,唯有宋朝的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关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高度概括了莲花清廉圣洁的品行,把达官士大夫以及平常百姓的人格理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妇孺尽知的名言。他笔下的莲花,也因此成了一座不可攀比的高峰,让后人望其项背。
如果说周敦颐对莲花擢升的贡献在于文字的话,我们不能忽略另一个对莲花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就是法国画家莫奈。莫奈是一个内心长着莲花的画家。他60岁那年,在巴黎郊外的花园里,精心设计、请人挖就了一个池塘。他在池塘里种植了睡莲。当睡莲在池塘里盛开,莫奈准确地捕捉到了睡莲叶子、花朵的色彩变化,画出了惊世的作品。可以说,莫奈笔下的睡莲,也没有背离莲花作为自由、爱情、美、淡定、本原的本性,但是他恰恰采取了夸张的手法甚至是矛盾的手法,来表现这些本质,这让他的睡莲达到了诗人不能抵达的内核。这个核,莫奈知道,莲花知道,大地知道,而我们只能像沉浸在谜中一样沉浸在他的美轮美奂中。在莫奈《睡莲补壁》完成的第二天,他便永远告别了人世。诗人马拉美写道:
他深浓的白,
包含着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
我们所能作的只有继续屏息,
向那幻影致敬。
是的,我们该向莫奈致敬,向莲花致敬。
其实,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作为窗口的莲花,更多的是应用于佛教中。莲花的产地是中国,碳化的古莲子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莲花栽培。但是,佛教却是舶来品。在婆罗门教中,创造神梵天和湿婆、毗湿奴不同,他是更抽象的存在,是把宇宙的根木原理“梵”拟人化,凌驾于众神之上。有人说他是从毗湿奴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诞生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出至水上,以莲花为座。”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启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
有多少人可以守住心中的莲花?今天,我要对你说,因为爱你,我的脚下,每一个脚印都会长出一朵美丽的莲花。
而你,正是我心中最美的那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