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被刀遗忘的芦苇

标签:
邵顺文散文河床河流一株被刀遗忘的芦苇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新浪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首席推荐诗歌
我相信每一株芦苇都有自己的世界。芦苇有眼睛,有头脑,有血液,有骨骼,有心跳。芦苇会哭,会笑,会闹情绪,会恐惧。
什么样的芦苇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芦苇不幸?我把眼睛投向了水。河流的水,湖泊的水,小溪的水,沟渠的水。水是芦苇的爱情,是芦苇生存的信仰。没有信仰是可悲的。有水的芦苇才活力四射。水边的芦苇,让我看到了她们和水一样的色彩。碧绿的芦苇,那一株株站起来的水呀,让这个世界多了多少美妙景致?
芦苇荡里,芦苇成群。她们相视而笑,相依而居。她们在清风中歌唱自己的生活,她们惬意闲适,淡定自如,显然是天生乐观一派。我每次去芦苇荡看望她们,她们都像孩子一样婀娜起舞,向我展现她们的妩媚可爱。她们是舞蹈世家,每一株芦苇都会随风摇曳。芦苇在风中,我心旌摇曳。接近她们,我似乎就是为了接近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为了一次灵魂的洗洁。人走近自然,是为了再生。我走进芦苇,是为了用她们的纯净洗清我卑污泪水的浑浊。
芦苇是坚强的。年年砍头,年年却又在自己的座上长出一个自己来。多少年了,芦苇就这样习惯于被砍头,甚至习惯到了不被砍头就不习惯的地步。我看过芦苇的生长,她们中被砍伐的那些,在翌年春天的时候生长得甚至比没有被砍的那些更旺盛。她们中的有些株,赶上五六个我那么高。爱上芦苇的那一年,我七岁。而今好几个七岁过去了,面对她们,我依然感动流泪。有时候,我想,七岁也许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循环,一个春夏秋冬。时间的刀砍去我的七岁以后,我又长出一个七岁来。“楚国的南边有一只乌龟,以五百年的光阴当作一个春季,又以五百年的光阴当作一个秋季。”五百年为一季的生命,能有几何?人收割芦苇,时间收割人。我和芦苇息息相通,在人面前,芦苇与草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思想者面前,人与芦苇没有区别。
人是高大的,高大如芦苇。人又是渺小的,渺小如芦苇。所以,这么多年,我阅人无数,更阅芦苇无数。那些没有名字的芦苇中,有一株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没有被砍伐,她被刀遗忘了。为什么呢?原来她是一株拦腰折断的芦苇。折断的芦苇,一半笔直地挺立在小河岸边,一半从她折断的地方斜垂下去。偶尔有闲,我都去看望这株芦苇。我原想把她扶正,但是惊奇地发现她断点以下那笔直的部分几乎枯死,相反,倒是距离水面较远的那斜垂的一半每年都发出自己嫩绿的枝叶。我突然为自己的怜悯感到羞耻。有着柔弱外表的芦苇是何等坚强,甚至容不得你对她们丝毫的同情。
我学会用更加尊敬的目光看待一株芦苇,是在今年夏天回老家探访期间。我无意中路过那条小河,吃惊地发现小河已经干枯了,在河床最深的地方,只有大约两三盆水。黑色的水,与污泥混为一体,像血。河床其他的地方,则呈现盐一样的白色。我在这死亡的白色中看到了无数灭绝的生命:变成骨头的鱼,外壳残缺的蚌,标本的蛇,只剩羽毛的鸟,干枯的水草。我的心,猛然一惊,赶紧把眼睛投向两岸的芦苇。让我格外伤心的是,这些芦苇,几乎统统枯萎了,它们像被原子弹击中的士兵一样,依然整齐的排列着,但是生命已经不再属于他们。究竟是什么充当了河流的杀手?为什么它又要置河流于死地?我思考着,看着不远地方工厂里面升起的浓浓黑烟,内心装满了铅和黑色的金属。我以一株芦苇的姿势,仰天长叹。我正在想象着她们在死亡前的反诘、内心的恐惧,这时,一个奇迹出现了,我看到了一株绿色的芦苇。她在我不远的侧方,怯怯的生长着。虽然她的下半截还一如从前地枯死着,但是,从她芦梢上发出的几枝嫩绿的叶,分外向我表明,她没有死亡,她还活着。就在那一刹那,我泪流满面。我像遇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这一株被刀遗忘的芦苇!她为什么会如此坚强地活着?我相信,她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她一定是要用自己坚强的生命,告诉她想告诉的世界一些什么。那是她的朋友,或者她的敌人?而支撑她活着的理由,就一定在她的这些朋友或者敌人之间。
我慢慢地走近她,走进她内心的世界,像一缕风进入冬天的衣领。我依附于她,成为她的灵魂。这一刻,我是那株拦腰折断的芦苇,我是那株被刀遗忘的芦苇。我活着,是要告诉我所有的同仁,告诉我的芦苇姐妹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比现在更加美好地活着。我还要告诉那把把我遗忘的刀,我要感谢一把刀的冷漠与无情,感谢一把刀对我的偏见与歧视,正是一把把我遗忘的刀,让我知道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我一定会好好活着,不为别的,就为了曾经有过的被遗忘与被忽略。我还要感谢一个人,那个人刚刚走进我的世界,他懂得一株芦苇,懂得一株芦苇的屈辱与光荣。他以自己的眼光抚摸过一株受伤的芦苇。他是所有芦苇的朋友。
现在,我从这一株芦苇的身体里面走出来,回到我的办公桌前,在我的电脑荧屏上,画上一株折断的芦苇,她的下身是枯萎的,而她的上身则生气盎然。我在这幅画的旁边郑重地写下一个大字:人。我发现一株被刀遗忘的芦苇与一个人之间,看来是何其惊人的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