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选刊2008增刊:邵顺文《月光玉米》
散文选刊2008增刊:邵顺文《茶馓飘香》
欢迎加入邵顺文的圈子:坐等天晴
蛇是比较让人畏惧的动物。它的体形,它的鳞片,它行动的姿势,无不让人看后不寒而栗。《晋书·乐广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出了人之于蛇的畏惧:“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沈疴顿愈。”这个故事就是“杯弓蛇影”成语的来历。
现实生活中,蛇主动攻击人远远不如人捕猎蛇的事例多。有人捕蛇做药,有人捕蛇食肉,有人捕蛇泡酒,有人捕蛇饮血。时下很多饭店都把蛇当成自己的招牌菜,蛇的命运,由此可想而知。
唐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讲的就是一个永州农民世代捕蛇为生的故事。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肤白纹,剧毒无比: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但把它捉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看来以蛇为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捕蛇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永州这位姓蒋的农民,祖父死在捕蛇上,父亲也死在了捕蛇上。
蛇的捕食本领相当高强,能吞进比自己大许多倍的食物。我国古代早就有巴蛇吞象的传说,《山海经》说巴地有能吞食大象的巨蛇,三年之后才吐出骨头。非洲有一种食蛋蛇,还没有人的手指粗,却可以吞进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还能吐出蛋壳。
蛇的记忆力很好,也非常记仇,能准确地认出曾经伤害过它的人,多年以后还会伺机进行报复。蛇的同类受到侵犯时,有时也会群起而攻。
《农夫和蛇》的故事说的是蛇恩将仇报的事情。其实蛇也会报恩,古书上曾记有“隋侯见伤蛇而医之、活之。蛇愈而去,衔夜光珠以报”的佳话:随国诸侯随侯一次出游,看见一条大蛇被人打伤,躺在路旁痛苦挣扎,他便生出怜悯之心,叫随从给蛇涂上药包扎起来,然后送入草丛中。大蛇伤愈后,衔来一颗宝珠吐到随侯的堂外,说:“我是龙王的儿子,感谢君救命之恩,故来报德。”此珠即后世所称的“随侯珠”、“明月珠”、“夜光珠”或“灵蛇之珠”。
《夜航船》载:东汉末年外戚、大臣窦武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同时生下了一条小蛇。窦母不忍伤害这条蛇,让人把它放生到树林中。若干年后,窦母去世的时候,有一条大蛇径直游到治丧的地方,用自己的头使劲地撞击窦母的灵柩。当时所有的人都被这样的场景感动了。人们认为这是当年的那条蛇赶来报恩,并把这当作是窦母的祥瑞。
《山海经》的《海内东经》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这个故事也是我知道的少有的正面说蛇的故事之一。
我少年时期也捕猎过蛇。那一阵子,庄子上流行捕蛇取蛇胆卖。我一个人提着塑料口袋和灯笼叉去沟畔寻找,看到了一团蛇,足足几十条缠绕一起,那样子无论谁看了都会却步,但我恁是把灯笼叉头瞄准了它们。
那时侯还不知道蛇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再也没有捕杀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