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重九
(2008-09-09 23:47:24)
标签:
志愿者风采图书出版妙手杯邵顺文大地笔记奥运地震文化 |
分类: 每日一题 |
时令中秋,陈少华演唱的歌曲《九月九的酒》又在我的心头响起:“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婉转的曲调,凄美的歌词,让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心潮跌宕,泪湿衣襟。
中国历来是个重情的国度。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无不被国人注入了亲情与爱情的元素。人们期盼着在这些带着感情烙印的日子里团聚,表达自己久违的渴望,或者寄托遥远的相思。这时候,一些活动应运而生。以重九为例,饮菊、登高、插茱萸、游台、观涛、看潮,不同的地方,尽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千百年来,重九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吟诗咏赋,由此留下了无比璀璨的精神华章。
距离产生美。这样的美是大美,是甜蜜,是幸福。但是在文字客的笔下,多少都带着煎熬的疼痛和苦涩。因为无法相聚,所以这美丽实际上就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的凄美。故而关于重九的文章,就很容易进入并且打动人们的心灵。从南朝陈的“故人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两句起,重九的文字就披上了一层忧怀的素锦。及至大唐,文人墨客对重九的情怀表达达到一个崭新的海拔。这不光表现在大唐作为文化盛世涉及重九文字的作家数量之多,作品数量之广,同样表现于大唐作家们在这方面表达的质量之上乘。王绩、王维、李白、杜甫、张继、钱起、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杜牧、令狐楚、杨衡、司空图等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重九抒怀的文本。唐文化中的重九篇章对于我们今天积淀着的重九关注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虽然与唐紧邻的宋朝也诞生了大量以重九为题材的作家与作品,但是客观上讲,宋朝的重九文化因袭了唐的风情,唐宋有一脉相承的时代延续和文化传承的印记。
宋人重九笔墨中值得记取的有王安石的《九日》,苏轼的《丙子重九》,范成大的《重九赏心亭登高》,陆游的《乙卯重九》,杨万里的《曲江重阳》,欧阳修的《渔家傲》,秦观的《【碧芙蓉】九日》等。宋后元明清三朝描写重九的文字,明清略胜,然与盛唐不可同日而语。
重九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心结。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黎民百姓,对于重九都怀着一份特殊的心境。这固然和中国这个一直以农历为主的国度对重九这个数字的尊崇有关:《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为阳数,初九日又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所以九月初九既称重九,又称重阳。人们将这个日子与长寿、天意联系起来,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我觉得这符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诉求。同时,九月也是地处北半球中国由盛夏进入秋天的一段里程,摆脱了蛙鸣、蝉叫、高温酷暑的人们,一下子步入了神清气爽、天高云淡的季节,从心理和生理上获得了片刻的宁静,视觉上也向更高更远传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心萌动的对远在他乡亲人的倾吐从客观上讲也是一种必由选择。
历朝文人描写重九的文字,以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流传最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简明深刻。情真意切。读罢这首诗,人们不由得想起远在他乡的亲人,并在内心扪问:远方的你们,一切还好么?
而今,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地理上的距离对于渴盼团聚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棘手的问题。有着便捷的通讯系统、交通道路和网络手段的人们,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瞬间见到彼此的面容,聆听彼此的心声。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兴味渐行渐远。重九成为一个需要保护的节日。我想,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境地,关于重九的文字是不会湮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年年重九都会在我们的笔下绽开,一如菊花,芳香馥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