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16日,大栅栏同仁堂药铺,伙计张翊亭像往常一样给顾客抓药,忽然街面上传来一阵呼喊:“要烧房子了!”他跑出去一看,不远处的洋药铺“老德记”已笼罩在火光之中,火还在迅速向相邻的店铺蔓延开来。见势不妙,张翊亭没顾上抢救名贵药材,赶忙搬来一个方凳,把“同仁堂”的老匾摘了下来,保住了这块“金字招牌”。
然而,当年北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区,却未能像同仁堂老匾那般幸运。那场大火中,前门楼子和前门附近的商铺,几乎被烧成一片白地。
前门一带在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商业街。到了清末,这里已是北京的商业中心,可谓“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然而这满目的繁华,却几乎被庚子年的一场大火焚烧殆尽。
1900年,义和团运动传入北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把“洋货”也视作攻击对象,前门大街上出售洋药的“老德记”因此被放火烧药、烧店。前门大街的店铺那时多是木质结构,火借风势,一路烧开。金店、绸庄、参店、洋货店全都毁于一旦,一时间前门“商贾尽行闭歇失业。”
但是大火造成的停业只是暂时的,前门大街的商家们并未放弃这块商业上的“风水宝地”。最早恢复元气的是瑞蚨祥绸布店。掌门人孟觐侯找回了失散的老店员,在店铺的废墟前将花花绿绿的布料摆了一地,沿街叫卖。凭着几十年的信誉垫底,瑞蚨祥很快攒够了重新开业的本钱,仅仅过了一年,一座豪华别致的新大楼,拔地而起。此后瑞蚨祥又在大栅栏的西口和东口开办了“东鸿记”、“西鸿记”茶庄,“鸿记皮货店”、“鸿记绸布店”四处新店,经历一场劫难,买卖反而做大了。
同仁堂在大火中只是门面儿被烧,更大的损失是在火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把药店强占成军队驻扎点,药材、店面损失惨重。直到侵略者撤走,同仁堂才重新修缮了前庭,那块被张翊亭抢救出来的老匾,也重新被挂了起来。重张之日,道贺之人摩肩接踵,店方向每位顾客赠送了一瓶虎骨酒和一盒再造丸。
1902年,前门大街的各家店铺经过恢复和修建,相继重新开业。一场大火没烧走前门的人气,火车的到来使这里愈加兴旺起来。随着前门火车站的落成,“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终点站修到了前门北边。外地人下了火车,直奔前门大街。那个年代还流传着“没到过前门大街就不算到了北京城”的说法。就连亨得利钟表行、精明眼镜店,这些专卖洋玩意儿的店铺也相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把分店开到前门。民国初年,前门大栅栏的商铺已经接近千家。从大火中复兴的前门大街,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今人流连的前门大街,就是按那时的历史影像复建的。重修后的前门大街,“全聚德”吊炉里的烤鸭香了半条街,“都一处”的烧卖还是皮薄大馅,“内联升”的千层底儿蹬在脚上依旧那么舒坦,大北照相馆拍出的照片仍然那么显人精神,已经行驶了半个多世纪的铛铛车穿梭在老字号扎堆的街道上,仿佛带人们“穿越”回旧日时光。
从2008年开街以来,前门大街这条古老的商业街正在厚重古韵和繁华气息中蓬勃复兴。
本报实习记者 崔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