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从初一开始,有不少的礼儿,不能扫地,不能泼水,怕把一年的运气扫、泼出去。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取不能争吵的谐音。不能打破各种东西,打破了要说“岁岁平安”。
过年的气氛,从一阵喜滋滋的忙碌开始。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老北京人把这一繁忙现象叫做“忙年”。
春节买年货,内容十分丰富。民谣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新布衫,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其实年货何止这些呢?过年要准备、要买的东西太多了,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
买年货是快乐的消费,大包小包、大件小件的吃食、穿戴、物事儿买回家,年的喜气儿也就出来了。接下来还要忙加工。老北京过年避讳动刀,忌蒸、炒、炸、烙(与“争”“吵”“炸”“落”谐音),大部分过年的饭菜要在年前准备好。于是,各家各户的灶间炉火不熄,主妇们各展手艺,炖肉、炸鱼的香气流溢坊间。烟火气熏染着、氤氲着,年味儿就在这诱人的香气中越来越浓。
本版文字 / 本报记者 董少东 供图 / 首都图书馆 秦风老照片馆 老北京网 年俗顾问 / 李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