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暴雨欣慰反省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罕见暴雨下的北京印象
人们称道,信息透明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次灾害中,北京市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及时发送信息,一有相关情况立即发布,保持与各方声音的互动,保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畅通无阻。市委领导特别强调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因灾死亡情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发挥了信息发布和传递的重要作用。“@北京发布”、“@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等政务微博不断发布官方消息和雨情信息,助力救灾;“@北京日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传统媒体微博传递雨中感动,鼓励人们勇敢和正确面对灾害。不仅如此,值得称道的还有政府强调和践行的以人为本理念,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强调“只要人在就都好办”。正如22日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在赴玉渊潭附近的市防汛指挥部部署工作时说的那样:“只要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损失都是可以弥补的。”这也正应了那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人们欣慰,强大的灾害应急动员能力。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前应对、严格执行预案,北京城20日已在悄然行动21日上午10时,暴雨如“约”而至,中午12时,雨云翻滚,暴雨倾盆,全城昼如黑夜,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19时暴雨预警级别上升到橙色。面对严峻考验,北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狂风暴雨中,全城响应,防汛指挥部全员在岗,10万干部上街入户,城内上街,郊县进村,维持秩序,救援群众。随着一道道指令发出,各项救援和服务保障火速展开,2天全市共转移群众56933人。21日14时,北京雨天交通应急指挥部启动,市交通委、气象台、环卫、防汛办等应急成员单位迅速到达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全面部署全市道路交通维护组织工作。7000名交警全警上路,部分在家休息的民警也在最短时间内赶回单位,全警出动。应对暴雨袭击,北京各部门、各区县和驻京部队官兵各司其职,6万人出征一线,军地部门通力协作。强大的灾害应急动员能力是努力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坚实基础。
人们赞叹,这座城市拥有的守望互助精神。危难之时,方见“民之淳淳”,全城市民迸发的那种互爱互助令人动容。白颐路上一处排水孔被堵,一名清洁工人,不顾安危跳进积水中,清理排水孔;广渠门桥下一名警察对喊道“谁来帮忙拉一把”,几十人冲上去;一人失踪,武警官兵全力搜救,无数居民在现场守候消息;出租司机大喊着“行人坐车只要顺路不要钱”;站在没有井盖的排水沟前充当“雨夜灯塔”的环卫工人;站在路边举着车牌等失主的小女孩;拿出家中仅有的两个西红柿给受困孩子充饥的大哥;还有那支打着双闪的志愿者车队,等等。的确,这些无数普通人的守望相助构建起这座城市的精神和道德高地。
人们警示,城市建设和个人危机意识要提升。俗话说,信言不美。有些话虽然不好听,然而对我们是有益的,无论政府还是个人。从政府的角度说,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的。正如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所说,城市尤其核心城区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这场暴雨提醒我们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要多建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同时下决心做好雨污分流。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北京,要站在更高层次上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如有评论说的那样,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城市管理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得“更好”、“最好”。从个人角度说,我们也要反省我们的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且不说别的,就说开着车怎么就被雨水轻易淹死了呢?这大概就有“热带容易冻死人”的道理和原因。一是不适应,二是不经心,缺乏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另外,我们看到,在人们需要避雨时,体育馆的门关着。志愿者车队接送雨中人,部分公交车却趴着不动;水快把车淹了,高速路口仍慢条斯理地收费;车辆被水泡被迫趴窝却被贴条等等,这些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反思的吗?
人们相信,灾害的洗礼会让北京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祸兮,福之所倚。”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灾害来临,但是灾害客观上必然对城市发展带来警示。在这场降雨总量历史罕见、强降雨历时之长历史罕见、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局部洪水之巨历史罕见的暴雨肆虐之后,没有人会怀疑北京将采取的行动。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既有老城区,又有现代化新城,其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必须要不断升级应急预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民动员能力,加大对民众避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有效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因此,人们说这场暴雨给正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上了深刻一课,这一课的代价很大,但是会给北京发展带来智慧和动力。古语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就是,只要我们认识了自然恒常的道理,符合自然的规律,并有所为,就能长久和不遭到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