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180年前的今天,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病痛中逝于维也纳。今天,我们纪念他!
贝多芬(BEETHOVERR),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于1827年3月26日。他从小学琴,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1792年,贝多芬再到维也纳,见到了海顿,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
然而,此时贝多芬听力逐渐衰退,至1819年完全失聪。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来越聋时,他就绝望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还痛苦。耳聋的恐惧加之连连的失恋的打击,1802年欲自杀。
然而,贝多芬终究没有放弃。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月光》、《英雄交响曲》、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歌剧《费黛里欧》、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不朽杰作!
贝多芬一生坎坷,他的音乐和人格力量在180年后的全世界仍然占有不朽的地位。
很多年前,我就在《我的自白》中说,我崇敬贝多芬,因为他给于了我们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耳聋对一个平常人来说,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而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则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都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他还重造了那已经那已经死灭的世界。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贝多芬的名言又再我的耳边响起,它是人生的战斗曲,是命运的凯歌!我不仅用它激烈自己,还常常用它鼓励别人。
我崇敬贝多芬!我纪念贝多芬!还为我那没有实现的梦想!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