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销售与市场》约稿、发在8月号管理版上的文章,也是我几年来对烟酒连锁反复思考的结果。
(2013-08-09 13:47:46)酒类连锁,扩张如何破局?
晋育锋
曾经备受业界推崇的酒业连锁模式如今却遭遇着现实最严峻的挑战。最初业内对这种模式都报有美好的设想,如建立以直营店为样板,以全国各地加盟商和代理商为核心的经营体系,以及几年之内要达到或发展多少加盟店,攻占多少城市市场,然后上市等。然而几年之后却发现,最初的豪言壮语与美好设想却遭遇了严重的打击。如洛阳王城烟酒虽然当地发展的很好,40多家店,但到郑州却开了两家关了两家;成都1919两年前就宣布要全国化,而且首站选择河南市场和郑州,如今却迟迟不见行动。
随着大型酒类连锁终端的出现,解决了信誉度、物流配送以及专业化服务的问题,相对市场上的单体名烟名酒店而言规模较大,又有专业运营手段,日渐成为主流的白酒消费渠道。再加上商务消费和大众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所以烟酒店连锁的未来仍然很美好。
但是,目前为止的所有酒类连锁在扩张问题上、盈利模式上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发展瓶颈,至今仍没有一家企业找到异地扩张的最佳模式。
酒业“国美”尚未出现
早在2009年我就提出,未来随着白酒行业的发展,作为白酒流通终端的商业业态一定会有颠覆性的变革,即白酒流通行业的类似国美和苏宁一样的超级终端商的出现。
在当时的预判中,我认为白酒行业的终端连锁,在形态上将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以地级市为核心的区域性名烟名酒连锁,以直营连锁为主;
第二,跨区域的省域化烟酒店连锁品牌,以酒类专业卖场形式出现,直营和加盟兼顾;
第三,全国性的烟酒店连锁品牌将以松散型的加盟为主,依托各地经销商开设。
第四,连锁形态不包括各个厂家开设的品牌专卖店,这些都是依托并授权各地经销商开设。
几年过去回头看,三种形态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区域性连锁如洛阳王城、成都1919、徐州桐枫、泰山名饮等商业品牌;省域化发展的如浙江商源久加久、广东中外名酒行等;全国化品牌仅有华泽集团的华致酒行。
但,真正白酒行业的类国美的商业业态还没有出现,或者说河南的酒天地初步有了雏形,但在发展中却始终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路径和方法。
要扩张,先解决模式问题
经过最近几年和不同连锁机构的沟通,以及对他们的了解,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现有模式的困局也越来越明显:
任何连锁形态,一定是追求规模化领先,这也是连锁业态的根本优势之一。无论大型酒类经销商还是发展较好的烟酒店,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连锁发展的趋势,但对于如何实现连锁扩张、做大规模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就盲目上马扩张,出现困境就在所难免。
这里有几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批发和零售完全是两个概念,批发做的好绝对不等于开店做零售就能做好;连锁不是简单的把一部分烟酒店利益捆绑就能做到;连锁体系下的单店盈利如何解决;货品问题、自采问题、配送问题、管理和运行机制问题……都成了摆在连锁运营商面前的大问题。也是制约烟酒店连锁的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回过头来再把现有酒类连锁品牌加以对比研究和梳理,以及研究其背后的投资商后,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目前发展较好的初具规模的烟酒店连锁,呈现两个特征:1、在投资商起家的地级市发展;2、投资商均为当地排名靠前的大型酒类经销商。如泰山名饮、洛阳王城、成都1919、广东中外名酒行等,均在当地发展,几十家店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进入了较为良性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如此呈现?
产品结构困局
很多人也跟我交流过这个话题,为什么区域性大型酒类经销商开设的连锁店相对发展的更好一些?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品结构决定的盈利能力。
我们知道,酒类经销商几乎没有做单一品牌代理的,换句话说,无论地级市、省域化还是全国化,做单一品牌代理也成不了一个区域冠军式的大型经销商。所有上规模的经销商在产品结构优化上都是老板主要关心的问题,没有不同档次、不同品牌、不同香型、不同风格的产品组合,也无法实现规模化盈利!
那么再看连锁体系,除了单一品牌专卖店,一定是需要不同的品牌组合来满足不同消费者或团购客户的需求。而上规模的经销商在产品组合与产品结构上已经具备了先天优势,因此只要解决零售管理和运营的模式与机制问题,更容易开店,也比其他非经销商投资的连锁机构具备先发优势。
很简单,有不同的品牌;有上游厂家的市场费用支持;背后投资商的规模实力更能获得新的合作厂家的认可;采购的产品有价格优势,毛利率相对较高;毛利率高更能推动单店尽快盈利……等等。
但再看大河酒城、酒天地、酒便利等连锁机构,由于没有经销商背景,直接做一级代理的产品很少甚至没有,货品来源并非一手,价格优势无法显现;毛利率低导致单店盈利无法破局。我们发现困局是环环相扣的,最终都指向了最上游的产品结构。
统一管理困局
传统连锁理论告诉我们,连锁体系无论四统一、六统一还是八统一,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标准。然而在实际运营中我们发现,不谈实质上的连锁运营的统一要求,就最基本的商品采购的统一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尤其对异地扩张的连锁机构而言更是如此。
中国白酒的消费呈现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每个区域市场都有在当地盘踞多年、市场根基较为牢固的地方强势品牌。而这些品牌更多在当地发展,外埠市场开发的不多,代理商数量也不多。连锁结构在这些市场开设的单店,根本绕不开地方强势品牌。
这一简单而又必将长期存在的市场现状,对连锁运营的货品管理就提出很高的要求,与单店谈合作还是与总部谈?总部采购如何配送?只在区域单店销售还是在所有店面销售?如果授权区域自采,那么自采权限多大?后期结算如何保障?如果每个异地发展区域都有绕不开的强势地产品牌,是否都要授权自采?自采与统一配送的比例如何确定?自采中如果出现的货品质量问题、假酒问题,谁来承担法律责任?
截至目前,在实践中我还没有看到哪一家机构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盈利模式困局
名烟名酒店这一商业业态,最初发源于郑州,而后开始在全国市场逐步普及。
我们分析烟酒店的单店盈利模式后发现,既简单又有效。但是——这也成了制约烟酒店连锁异地扩张的最大障碍!
我曾在不同烟酒店蹲点观察并撰文分析过烟酒店的类型和销售形态。从类型上,我把烟酒店分为品牌店、流行店、礼品回收店、真假掺半店四类;从销售形态上,以销售主流白酒品牌、以中档和中高端产品为主的品牌店,除了店主应客户要求上门配送外,在店内则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开车来、整件拿、签单走”的销售形态。
这就是烟酒店盈利模式的核心:基于店老板个人人脉资源的关系营销。一个品牌店,没有八家以上长期合作的公务或商务客户的支撑,可以生存,但根本无法以盈利求发展!
想象一下,一个单体名烟名酒店的年销售额能有多大?我见过太多生意好的单店店主,外人根本想象不到一个两间房的单店一年能做5000万,一个200多平米的店能做到一个亿的销售!
那问题的核心出来了:盈利模式是店主的人脉资源,店主在当地可能有很强大的人脉,开十家甚至几十家店都没问题。但异地扩张开店呢?没有了人脉资源,在越来越高的运营成本下如何盈利?洛阳王城烟酒在当地约40家店,发展极好。但在郑州尝试开了两家后,却最终退出。
“三合一”模式破局
说了这么多,业内人士更关心的是如何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局。的确,由于曾经的经销商经历,结合现在的厂家经历,我曾长期思考过这一根本的盈利模式的制约。
统一管理问题、产品结构问题、团队打造问题等等,在盈利模式面前都不是问题。可以说,解决不了盈利模式,上述问题解决的再好,也根本发展不起来!
直到去年,在跟几家酒类连锁机构负责人多次、反复的沟通中,才突然发现了一丝曙光。之后再反复论证,我认为,这才是破解当年烟酒店扩张困局的最佳模式——它已不单是盈利模式,而是一个商业模式!
什么模式?
由于本思考并不完全成熟,也只是在后来形成了一个PPT用于专业培训,同时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实践,因此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
宜家模式+麦德龙模式+双汇连锁店模式=酒业连锁商业模式!
案例链接1:宜家模式
设在荷兰的双重基金-英氏-宜家基金(Stichting Ingka Fundation),是宜家机构的总后台,下设英氏控股(Ingka Holding),牢牢控制着宜家集团。
两个辅助集团进行实质运作:一个是宜家服务集团(IKEA Service),通过与英氏控股签署协议,执行宜家机构全球所有商店的管理业务,包括采购、销售、研发等业务,保障职能包括财务、零售、物流、物业、风险管理、法律、社会环境、公关通讯和人力资源等等。商店开到哪里,宜家服务集团就把一整套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拷贝到哪里。
另一个是总部设在荷兰的宜家内务系统公司(Inter IKEA Systems ),它拥有宜家机构所有的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是宜家机构的精神领袖。
宜家支持机构(宜家Support Function)则为商店提供专业的服务支持,包括IT、餐厅、设备供应、原料采购、目录册、配件供应、货运方案、公务旅行等等。整个组织被完全“扁平化”。如果北京的商店想改变“样板间”的设计,就要征求宜家内务系统的意见;需要法律服务则由宜家服务集团安排;需要新的产品目录册,就需要宜家支持系统帮助;需要商品,则由宜家贸易公司协助,当然这一切交易都需要支付费用。
案例链接2:麦德龙模式
麦德龙是有别于其他国际连锁卖场的现购自运的仓储式超市,实际上就是以零售的方式来从事批发业务,既是服务中心又是配送批发中心。“现购自运”是指专业顾客在仓储式商场内自选商品,以现金支付并取走商品。与传统的送货批发相比,现购自运的优势在于较好的性价比。麦德龙现购自运的目标顾客包括餐饮业,酒店业,食品、非食品贸易服务商以及机构采购。
营销策略之:有限的目标顾客。仓储式超市的目标消费群比较明确,麦德龙针对“有限”客户,即只对工商领域的经营者、群体消费层实行会员制,会员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并以企业套餐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经营者。
案例链接3:双汇连锁店早期模式
双汇作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商,在1999年开始了跨区域开办“双汇连锁店”。早期模式如下:
合作形式:加盟连锁,70万加盟费;
运营形式:双汇商业公司统一管理,配置店长,统一运营。加盟商不得参与管理和日常运营,但可以随时查阅账目,按月获取分红。
实际效果:在郑州开加盟店的消息传开,无数有关系者拿着各级领导批条找到双汇,要求开设加盟店。本来双汇对郑州市场的规划是开设20家店即可满足需求,但后来耐不住压力,第一批就开了24家。
三个案例读完后什么感觉?有没有体会到我说的三合一如何实施?
其实基本的操作并不难: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种模式下的经营形式,绝不再是简单的100-200平米的名烟名酒店,而是800-1000平米之间的仓储式酒类连锁专业卖场!
第一步,在一个控股公司下设立三家实体运营公司。一家负责品牌管理、无形资产和招商发展;一家负责商品采购与商品结构管理(即传统意义上的大型经销商);一家负责商业管理,即对所有加盟店实施统一的委托管理。这是借鉴了宜家模式,主要为了将来上市考虑,提前做好架构布局。
第二步,招商管理中,要求一定是在当地有黑白两路资源的强大人脉关系者加盟,与品牌管理公司签约开店,与商业服务公司签约商品供应,与商业管理公司签约委托统一管理。
第三步,日常管理双汇模式,由商业管理公司派出店长全权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统一招聘员工并培训上岗;所有的商品由商业服务公司统一采购、配送和结算,保证货品统一和保真;所有的服务标准统一,店内布局规划和形象展示统一。该步骤借鉴了双汇连锁店早期的运营管理模式,即加盟商不参与运营,只享受分红。但由于酒类商品的特殊性,加盟商需要提供人脉资源支持,并享受分红(可在合约中约定一个分红比例)。
第四步,销售运营借鉴麦德龙的会员制模式。由于是酒类专业卖场,可以不为单个自然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只针对有限的会员客户服务。会员面向所在区域市场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中小经营者和政府机构,为专业客户提供大宗、高性价比的酒类商品。同时随着公务消费卡的推广实施,也能借助会员制、仓储式、酒类专业卖场的经营优势,更多的赢得政府部门的认可,作为公务消费卡指定消费场所,解决三公消费中存在的灰色交易。
具体的细节我已反复思考、分析和论证很多,并形成了一部分框架性的建议,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展开,相信有识之士能够从中想到解决之道和三合一的结合之路。在这种模式下,现有酒类连锁体系的管理困局、货品困局、盈利模式障碍等问题都将全部迎刃而解!同时我相信,VC和PE也将会有很大的兴趣跟进投资,助力早日进入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