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3月份17元买入潞安环能,当时只有个位数的pe,两倍不到的pb。
当时整个市场对周期性企业是彻底的抛弃,08年最低的时候潞安被打到八块多,净资产附近。而对应的是,潞安从03年起每年ROE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甚至百分之四十。用1倍pb买入相当于静态来说四年就回本了,如果用产业角度分析煤炭贮备,直接把潞安股票私有化比去收购一个同规模的煤炭企业划算多了。
但市场就是这样的无效。
到了09年7月最高股价去到五十多元,消费股、医药股等所谓非周期概念兴起,市场对于周期股又再次抛弃,价格一路跌到10年7月份28元多。市场那时候对周期性行业的态度冷到冰点,银行地产的估值水平也创了历史新低。
后来刮起了通胀热潮,潞安又再次被人从冷宫中解放出来,直到现在创了历史新高。
煤炭跟有色那种强周期企业不同的是,在最低谷的0809年,依然可以保持相对强劲的盈利能力和高的股东权益增长率。这种是有长期业绩支撑而非靠炒作起来的证券。
但煤炭也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如果真的产能过剩,或者世界经济进入二次衰退、国内需求变缓,煤炭价格会否大幅下跌。因为把握不了,所以在10年8月三十五元附近减持部分并换仓为苏宁。
此后市场却无情的扇了我一耳光,苏宁现在依然在我当时买入价徘徊,而潞安却几乎翻倍。
但我还是认为,苏宁的买入是正确的,因为苏宁拥有可以把握的确定性成长,成长空间巨大,这是潞安无法比拟的,而且内在价值跟价格匹配合理,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流的企业是个好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看,潞安能创造高股东权益增长率,即使当初被市场抛弃,只要遇上吸引市场的催化剂(这里是市场对通胀的热捧),冷门的优秀的企业迟早会被重新追捧,而且像弹簧那样,压得越紧反方向运动幅度越大。
就像当初对煤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担忧,现在市场同样对银行地产充满了各种担忧-房价会否大跌、天量信贷会否产生巨额坏账。这些担忧跟当时对潞安的担忧大同小异,但当涨起来的时候似乎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但同时,以保利招行为首的银行地产仍然非常优秀的成长,并且同样不断的为股东创造丰厚的价值,会否在未来某个时候,等所谓的不确定性消除,他们受到市场的追捧程度会否跟潞安媲美呢?
这就是证券市场,冷热交替、丑到极处便是美。
如大卫.史云生所说,逆向投资还是看能否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出的关键。
中途放弃,再去追逐热门的消费医药中小板,未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两面挨打。
只有偏执狂才可以生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