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话迈克-杰克逊
(2009-07-14 21:43:23)
标签:
迈克尔杰克逊美国生活生与死杂谈 |
http://dailynews.sina.com/gb/ent/music/sinacn/y/2009-07-01/ba2590635.html
(这是链接到我给中国新闻周刊写的关于迈克-杰克逊的文章,当然是编辑因编排需要剪辑过的。原文比现在的要长。)
这些日子在家里写稿子,网上探亲,会两年未见面的不同圈子的朋友,逛街,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还是挺忙的。手头在看的一本书是朋友的朋友写的,叫“筷子,叉子的原则”。你大概就知道写的是什麽了。不过,作者是4岁婴幼儿时就到了美国的,基本是在美国生长的。这样的人有两类,或者因对血缘文化的浓重好奇心而对中国文化极感兴趣,研究得甚至比多数中国本土的中国人还深入细致。另一类因遥远而陌生而不知中国文化的详细。作者出身于文化之家,对中国文化是有观察和深度体会的。
说这些本来是想说写完了迈克-杰克逊,本觉得一件大事就算过去了。但结果不然。不依不饶,人们依然(或者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地追踪:他怎麽死的?遗产有多少,怎麽办?孩子归谁?是病死还是其他原因死亡?最新质疑:是谋杀?
看来还要后话一下迈克-杰克逊。
要点是:名人难当。生前难当,死后继续难当。迈克-杰克逊的哥哥在追悼会上悲愤的话语“迈克,现在他们应该不再骚扰你了”看来只是良好的愿望,和无力的控诉。当今的年代,不要低估群体的力量,不要低估媒体兴风作浪的力量。
迈克-杰克逊死后的所有话题,其实都完全可以是私人的,家庭的,法律的。而不是公众的。当然,有人会反驳例举名人的社会责任等等等等。如同世上所有逻辑的辩驳,都是可以找到两方论点论据的。但逻辑不是人性。人性不是逻辑可以取而代之的。人性是让死者安息,是“鸟之将尽,其鸣亦哀;人之将死,其言亦善”背后的崇高的哀善天下的精神。
在我,迈克-杰克逊这一页翻过去了。我只需要知道,一个优美的男孩,有卓越天赋的人,有过悲哀也有过狂喜的生命,结束了。未来的人会在他的音乐中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曾经生活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