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和增长率
(2010-09-01 19:53: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成功之路(价值成长投资) |
备注:转自大象博客,感谢!
用每股的数据估值有很多弊端,你会体会不到规模大小对增长率的影响,以下是个人关于市值与增长率的一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1、
2、
为什么比较难呢?
(1)
(2)管理难度:企业到达某个销售收入时会出现瓶颈,如王石说:华为、海尔、联想皆在500亿的销售收入徘徊了好几年,万科也要在这个平台上整固。见文:王石:“2008年把我的自大全部都打回去了。”可见规模大后管理之难。
(3)
“看看那些高报酬率的公司,一旦当他们掌控的资金超过十亿美金,没有一家在往后的十年能够靠再投资维持20%以上的报酬率,顶多仅能依赖大量配息或买回自家股份来维持,理论上再投资能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实际上公司就是很难找到理想的投资机会。”
3、
翻一倍其实就到达了千亿。如果要要10年10倍的回报,则市值需达到5000,6000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仍是高难度。
4、
如果想通过买入并持有取得25%以上的回报率,按理说应该选择小市值的公司。如招行、万科、茅台、苏宁都是从一个较小的市值开始成为到现在,为投资者取得了超额回报。那么谁是下一个招万茅苏?这就是投资的难度所在。你如果将市场中小市值的公司统计一下,大多数公司市值多年还在某个范围徘徊。其实很难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壁垒、市场规模、管理层。其中壁垒最重要,壁垒不深,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即使市场规模很大,市值也不容易做大。如乳业。如市场规模,有些小市值公司有壁垒,甚至是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但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值也很难做大.再如管理层。看过一本星巴克创始人写的自传,他们在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更换主要管理层,如达到10亿、100亿。找管理过这么大销售规模的人来做管理。理论上“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大家都知道,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一个县长和市长的德才是管理不了一个国家的。公司亦是如此,其实第一代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到达某个规模时会出现瓶颈,管理层已无法胜任,但一般成功的企业家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肯换人放权。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
5、因为一般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回报率时,大都要求10年10倍。所以以上举例多使用了这个指标。投资时,如果能多考虑一下市值因素,而不是每股数据。则能形成一个合理预期,
6、现在是国际化竞争,国外同行也会进入国内来抢蛋糕。估值时应该参考一下国际同行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