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股民: 继续探讨--价值与成长
(2010-07-13 20:48:44)
标签:
转载 |
有博友说,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有个定义,好!现在我就先给个定义吧:
1,价值投资,净资产收益率在15%以下,经营利润的年均增长在10%以下,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高分红公司就可以定义为价值投资,因为其投资回报已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做到资产的增值保值。
2,成长投资,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经营利润的年均增长在20%以上,市盈率在20倍以上的低分红公司就可以定义为成长性投资。
遗憾的是这个话题的探讨并不热烈,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大家都在心里考虑该怎么办的问题,也许大家觉得这个东东没必要探讨,也探讨不出个名堂来。是的,在证券市场,有些概念确实是没办法探讨个子丑寅卯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是,我个人认为不等于作为个人就没必要去思考这个话题。所以,我还是让有志于价值投资的朋友们有必要去思考一下这个话题。所以,我还是就固执的让大家继续!继续探讨!
博友创造晴天先生的留言很不错的,我就放在这里吧,希望朋友们继续探讨。
创造晴天(第57楼)
这个案例用来比较价值和成长其实是一个“伪证”,就像让万米长跑高手和百米高手赛跑一万米,而现实情况是跑百米的不会去万米比赛,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可以100*100(一百个人接力跑,每人一百米)。投资股票呢,成长型投资者不会53年持有一直股票的。因为每个行业有生命周期,每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创业期、扩张期、成熟期、衰退期,成长型投资者主要是抓住扩张期阶段来投资,然后等一个企业高速成长结束后就换到另外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老股民好似就是这么做的,佩服),它是接力跑!
这个案例中 ibm股价年复合增长11.36%,美孚石油是9.45%,这巨大么?不大。53年下来一个300倍,一个120倍,这个案例用来说明复利的威力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但是用来比较价值和成长却是一个“伪案例”。因为成长型投资者的根本是用“接力跑”。比如老股民们都知道的中集集团,接力苏宁电器,而不是拿着中集集团53年的价格年均复合增长率用来代表成长型投资的效果。
再接着57楼说:
1、如果抛开具体的公司,那么就是数据计算的问题,简单假设,a公司为成长性公司,股价每年增长20%,没有分红;b公司为价值公司,股价每年增长10%,每年年底分红5%(全部投入b);初始投资每个股1万元,那么,投资b股票永远也赶不上a股票;第10年,a回报6.19倍,b为4倍;第30年a回报237倍,b为72倍;这样下去b永远改不上a 。从数学上讲,这个假设下这两个数列差是发散的,而不是收敛的。有朋友说巴菲特的公司不分红,就是属于a 类公司,正常情况下,b类公司是无法跑过他的。
2、如果,把b股票的股价增长率调为15%,其他不变,则在第9年b就超过a了。但是这个现实中15%的增长,5%的分红,估计没有这样的公司。这个也说明了ibm和美孚石油案例的问题,就是两个的年均增长率过于接近,也只有股价增长率比较接近,再加上分红b才可以跑过a.
3、如果,把b股票的分红率改为10%,增长率还是10%,那么在第12年b超过a.不过常年保持这个分红的公司应该没有。
(2009-11-10 16:05:14)
wo91888(第135楼)呵呵。。。。
这个53年的时间确实太长了。“成长”股已经不再高成长了,相对于“价值”股的市场估值长期平均比较稳定而言,“成长”股大的市场估值的降低也是不小的一块损失。
说穿了,要拿几十年、上百年的一个企业股权,风险其实是比较大的,或者说拿“对”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从这个角度看,老股民先生的腾挪术在依据比较扎实的基本面分析和估值对比的基础上,阶段性(其实持股时间也比较长,操作很少——稳定)换股的方式,确实是最佳的办法!
※是的,关于IBM还是美孚石油的案例可能时间太长,在我们实际探讨的时候就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假如我们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从这里很轻松的得出几个结论:
1,对于长期的投资,只要你投资的企业不会倒闭,那么虽然说投资收益并不怎么出色,但保证资本的升值保值、抵御通货膨胀应该没问题,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说,这依然是投资回报最高的一种模式。高于任何一种可交易的投资品。
2,作为自然规律,任何一个伟大企业都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无论它如何优秀,如何高速发展,最终的结果必然将回归这个经济体的平均增长。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任何行业都有着其天花板。时间这个媒介会抹平初期的高速发展。
3,鉴于以上的事实,作为一个证券市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价值投资者,费尽心机去寻找所谓的伟大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就显得微不足道,不值得也难以奏效;还不如去寻找未来三年能够高速增长的标的阶段性持有。何况长期高速发展的伟大企业凤毛麟角,未来两三年高速增长的企业却比比皆是。当然,这个也取决于个人的预期收益率去取舍。
比如说在20年前你能看明白今天华为的如日中天而不是胎死腹中?天方夜谭吧。比如说三年前的国美电器与苏宁电器,谁能看清楚今天的此消彼长?所以,有些事物只能事后总结而难以事前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