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016-12-28 17:02:49)
分类: 评论


 http://s13/bmiddle/001oos69zy77xLCHeoI1c&690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张纫芳


       郭橐驼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笔下的一个人物。他身材畸形,却种得一手好树。他卑微如同草芥,“不知始何名”,名字都无人知晓,又因耸背弯腰“隆然伏行”,被乡人戏称为“骆驼”。然而,郭橐驼却自有其生存处世之道。他那大智若愚的气度里,既有《庄子》顺应天命的超脱,也有基督教《圣经》里:“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的那份智慧。

郭橐驼种树为业,整日穿梭于林间,与树木相处,与花草为伴。深谙树性的他,早已养成了一份平和从容心态。乡人给他起外号,他不羞不恼,反而欣然接受曰:“甚善,名固我当”,认为好得很!骆驼这名字正合适他,遂以“郭橐驼”为名。

郭橐驼貌似被上天亏欠,却拥有一份得天独厚的本领。树木凡经他之手无不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嫁接移植,一律成活。虽然生活在城西边的乡下,然而长安城内凡经营园林果木的商贾豪都争抢着将他接至家中奉养。所以,郭橐驼虽然默默无声,与世无争,似乎并不受乡邻抬举,然而实际上他的生活同他栽植的树木一样生机盎然。同行心生羡慕纷纷明学暗窥,却始终不得要领。

而种树对于郭橐驼来说,已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有数存焉于其间。”如同庄子《疱丁解牛》中的疱丁一样,已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掌握了事物内在规律。而柳宗元也正是将庄子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通过郭橐驼之口,道出《庄子》以天合天的主张,即顺从天道,摒弃“人为”,用合乎自然规律的心态去应对事物,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认为,育人、治民与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都要顺应天道自然规律,尊重天性发展需要,而非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横加干预。尤其是必须摒弃人性中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态度,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害。

因此,当有人向郭橐驼讨教栽植之道时,郭橐驼的回答听上去仿佛是云遮雾罩,并不是期望中具体的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而是一言以蔽之的寻常道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难以掌握的功夫。在他看来,种植本身并无神秘之处,无非是顺其自然,让树木按照自己的天然属性生长罢了。他自己既不能插手他们生长之快慢,更不能左右其生命之短长。他所做的,无非是做好根本,培育之初,像呵护婴儿一般,让树根舒展,让它充分吸收应有的养分。之后,就不再干预它的生长,树的天性得以充分发挥,自然硕茂。

这番话,似乎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实则不尽然。因为这种无为之治恰恰要建立在顺木之性的基础上,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掌握“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的基本要领。唯其如此,才能使树木“天者全而其性得”,从而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而大多数种树者,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树木本性之需要,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貌似对树呵护有加,实则“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揠苗助长,事与愿违。一天三看,今天摸明天摇,掐树皮翻树根,唯恐照顾不周,刨来挖去,搬来挪去。以爱之名行害之实,和对待仇人差不多,如此三番,“木之性日以离”,树的天性很快丧失殆尽,树木夭折枯萎,势在必然。

郭橐驼一介草根,虽然没有渊博的知识,然而却能结合实践生活经验,用最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出事物生存发展的真谛。文章亦将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植树之道移至官理,得出使天下长治久安的“治民养民”之道。沉重晦涩的政治话题在郭橐驼口中,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妙显得举重若轻,简明易懂。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官吏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面目及“苛政猛于虎,赋税毒于蛇”的严酷早已深入人心。而《种树郭橐驼传》里,官吏旦暮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那种“好烦其令”的架势,貌似用心良苦,实质上同样扰得百姓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不是鸣锣开会,就是击鼓通知,快马加鞭,事事过问,甚至连养小孩、喂鸡喂猪都要插手。人民公仆说是为人民服务,却是指手划脚,指东划西,不懂装懂,横加干涉,百姓不但要应付他们的吆喝,还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简直是疲于奔命,顾东顾不了西。久而久之,非病即怠,何谈安居乐业?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为官者丝毫不懂得治民养民之道,不懂得让人民休养生息的道理,一味急功近利,追求政绩,严重破坏了人民生产生活的自主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最终是民不堪命,民生凋敝。

反观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莫不似“他植者”,用心良苦,忧心忡忡。亦如好烦其令旦暮而呼的官吏,煞费苦心。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睁眼就催迫,今天要成绩、明天要奖状;今天让画画,明天让弹琴,后天让跳舞……恨不得十八般武艺全部精通。孩子学习时,一顾三看,明察暗探,喝口水上趟卫生间都嫌浪费时间。平日里更是进门追问,出门叮嘱,念紧箍咒一般,搞得孩子昏头转向、痛不欲生,严重压制和扼杀了孩子的生机和天性,家长却浑然不觉,我行我素。今读此文,方才如梦方醒。

天然和人为的不同,即是顺应天性和干预束缚之间的差别。柳宗元正是通过《种树郭橐驼传》这篇寓言把庄子“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之上,郭橐驼顺应树木自然生长规律进行栽种,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和活力,使得“天者全而其性得”,因而才收到了“硕茂且早实以蕃”的效果。

同理,不论执政者还是教育者,只有深谙“顺天致性”的道理,在管理和教育中把握好“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之间的度,方能达到理想中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