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诗《自然颂》

(2024-05-24 06:45:49)
标签:

文学

分类: 散文随笔
杨树与柳树,是朋友

        我教过茅盾抒情散文《白杨礼赞》。一开头就是: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首先是大西北的背景: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其次是白杨的形象:干,枝,叶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最后是民与兵。一结尾: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全文礼赞有五六次白杨。我背诵全文之教书也。
        我高呼:白杨树就是占天杨!高到蓝天的白云朵朵里。
        到了报社,我去过甘肃的嘉峪关和敦煌。发现我刻骨铭心。它们默默无闻地伫立在那里,历经百年千年时光,依然顽强地与恶劣环境斗争,依然要展现鲜活的生命。这就是树。它存在的历史,应该超越了人类,并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甘肃嘉峪关和敦煌如此,新疆如此,古老的中国更是如此。“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是赞美左宗棠在西北的功绩,诗中就提到了“杨柳”的主题。
       有历史书。左公奉命收复新疆,驱逐中亚及俄国等侵略者,因为新疆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百 姓苦不堪言。从京城出发时,他就让官兵们携带了很多树种。特别是沿着河西走廊,越往西去,越是荒凉,左公就命官兵在有水源的地方,沿途栽树而行,从而被后人牢记在心里,也有不少诗人用“杨柳”歌颂,他的体恤民情、关心大自然环境的情怀。
        在嘉峪关东闸口处不远,就有一棵“左公杨”。树的前面有简介,此杨树有140多年的历史,按时间推断,也正是左公到大西北的时间。嘉峪关,必是清军途径之地,当时的左公在这里栽种杨树和柳树,也在情理之中的爱美。经历岁月的沧桑,这个古树一定见过左公,它也许就是左公亲手栽种的。它们见证了有人类解放前后的历史。可以目睹源源不断的游客,呈现出绿色与荒凉而凄惨。但才让嘉峪关充满了无限的勃勃的太阳。
         我在嘉峪关九眼泉湖边、关城内路两边看到的柳树。这些柳树,也是当年左公留下的树种所延续的后代,它们在这里随着人类繁衍生息。是的,这是杨柳的朋友阿!
         在大西北,有水的地方,就有树。有树的地方,必有人烟。这是定律,也是那些行走于大漠戈壁上,商旅、僧人和将士等行者的信仰。原来大面积的黄杨树,有三四人双手怀抱那么粗。已经千年来从海洋走向了沙漠,死活都不倒而屹立着。白杨同样贯通在满地自立。
         我感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树,而是一尊尊活佛。有了它们的存在,有了相偎相依。这弯弯的镰刀像月牙的泉水。拥有千年的灵气,生生不息地必定出现着动物。月牙泉在沙漠的山一样低下清澈的眼睛。
         茅盾的《白杨礼赞》让我铭记,杨柳从海洋最深的地方被贴到最旱的沙漠。在东北和西北也到处都是白杨和柳树树。这是人类忠诚的伙伴,也是生命生存的环境。世上有树木的存在,一定比人类的诞生还要久远。
        我想必须的,尤其茅盾对白杨的观点是不平凡的兵民的生命,我们应该承认这是走向了胜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