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加叶谈交通限行之二
寻找“公权”和“部份私权”的最佳结合点

实行交通限行,一直都存有这样一个争议:一些人认为按照所有权理论,该项措施存在侵害有车一族们的使用权。为此认为,交通限行,侵犯了《物权法》,是一种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在一部分有车族的权益受到影响的同时,确实换来了全北京交通塞的缓解。也就是说,一部份人牺牲了自己利益的时候,给社会包括作出牺牲的人在内的公共利益带来了好处,这个好处不仅仅是缓解了交通的拥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城市的有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包括对有车一族在特定时期中对特殊动产的有效使用等等。
从《物权法》的理论看来,《物权法》是一部是关于动产和不动产的法律,而汽车是特殊的动产。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交通进行管制,主要涉及的是对汽车使用的支配权问题。有些人会认为,我花钱买的车,这是我的私有财产,支配权属于我,我想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怎么还要限制呢?谁要限制我,谁就是侵犯了个体物品的使用权。
实际上这涉及人类最基础的理论,即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听过我国最知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讲社会学。他说,蚂蚁成群扎堆,内部还有分工,但没有社会。人类不同,人类有社会。有社会就有了公私之分。人类社会在公众利益和个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特别是在矛盾突出,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时候,个体利益应该服从公众利益。
这个道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是知道并身体力行的,也正是这样才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就说汽车,在红绿灯面前,驾驶员们基本上都是红灯停,绿灯行,没有人说汽车是我的,凭什么不让我行,也没有人说马路上设“红灯”侵犯了个人动产支配权,违犯《物权法》。相反,闯红灯是违犯交通法规的行为,反而会受到处罚。
人们对个人财产感到侵权,往往是社会物质财富匮乏甚至稀缺、是个体资源明显少于公共资源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特别是在一个社会从贫困快速成走向小康和富容裕人群,他们对刚刚到手的物品的使用权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城市只有几辆汽车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好奇、眼羡,谁也不会限制它在公共领域的活动。今天如果北京只有解放初不足一万辆汽车的话,我想谁也不会去想“限行”。但车一多,多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秩序的时候,政府就应该权衡利弊,适当管制,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反映,是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提高的标志,是发展进步中暂时的矛盾。只要矛盾解决了,社会就前进了一步,人民的生活也提高了一步。当然,政府在实行社会管理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以保证政府行为的规范、科学和权威,也就是科学性和合法性。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物权法》,第一条就明确: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宪法赋予了政府管理国家、管理城市的权限。根据城市交通拥堵程度所引发的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损害程度,在特定时期和范围内与其它各类缓解交通拥堵措施的同时,采取对部份物权进行有条件的限制,以保证社会秩序的更加和谐有序,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包括被限制部份物权使用人)的根本利益,我想,这与《物权法》的宗旨是一致的。如果从程序和细则方面可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法律赋予了政府对此管制所相应的权力,政府有权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交通限行措施。应该说,政府采取交通限行措施也是一个无奈的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阶段性举措。如果各项措施取得更好成效,我认为限行是可以取消的。如果马路上汽车开得很顺畅了,政府也没有必要让部份车辆闲置起来。
对一个成熟的政府而言,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是否能有序地管理好城市交通,更重要的在当城市居民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以确保用最少的个体利益牺牲换来公共利益的最大维护,这是考验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好的标志.同时也是对某一区域居住人群基本素质的全面考评。维护最广大人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和宗旨,但是如何找寻到真实的民意并实现对个体影响最小,其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根据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对城市实行有条件的交通管制,这也是国际的通用做法,无论美国、日本,欧洲还是澳洲,最多只是形式上有所差别而已,并不奇怪。对一些更多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的国家,如新加波、欧洲一些国家,往往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把钱通过卫星方式收走了,进城要先交进城费,过繁华拥堵路段费用更高。在有的城市,新车到了第六年就成倍地提高保险费等等,这些措施,也许对有车族的直接损失也不会小。至于我国交通、环保的其他部门法和区域法中对交通法律条款,与阶段性交通限行并不矛盾,都是为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为了全市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如何达到让个体利益损失最小,让政府管理成本降到最低,还与广大市民的配合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其中还包括汽车驾驶员,行人,各类非机动车人员等等全方位人员素质的提高。各方的磨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大家越和谐配合,共同寻找科学结合点,各方付出的代价就小、就低,反之则相反。在这个长期的磨合过程中,培育着政府、培育着市民,各方在不断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带有某一城市特征的市民,同时谱写着这个城市的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