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日本老人的“暴死往生”?
我的上期博文《日本震后孤寡老人易出现“暴死往生”》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关心灾区博友的关注。其中有朋友问,日本是地震很多的国家,日本老人倍受震灾之苦,一些老人在受灾后出现心理危机是很正常的事。但文中提到的“暴死往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希望能给以介绍。为此,我就日本老人的“暴死往生”问题,作一个粗浅的介绍。如有了解更多的朋友,望给以补充.

日本奈良斑鸠的"暴死寺"
在日本奈良斑鸠的故乡,古香古色的法隆寺的树林附近,有幢很小的古刹,先期叫"清水山.吉田寺",后来改名“暴死寺”。居传古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按天智天皇的敕令而建。开基惠心僧都源信的母亲,亲自祈祷上苍,只愿早入黄泉,目的是不让后人伺奉左右。居说现在香火甚旺,每天都有数百人,但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台湾也有许多人去那里进香。有求无病消灾,合家平安,也有求“暴死往生”的。可见,在日本,老人“暴死往生”的心理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按照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井上胜也先生的观点:所谓“暴死”,就是一个人希望很快地死去;所谓“往生”,是希望用死来“永远保持生的尊严”的愿望。一些日本老人认为,一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人,他们觉得自己连一个婴儿的自由都没有,失去了起码的人的尊严。健康丧失了,与家庭、社会联系丧失了,经济能力丧失了,心理上觉得一个人生存的资格没有了,以此逐步丧失生活的信心。一旦遇受挫折,或者心理打击,他们很可能失去活下去的愿望,甚至要求“暴死”。

"暴死寺"一角
日本不少人认为,对这样的老人,家人和社会好好关心他们应该没问题了。但日本心理学家们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这个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不少老人不管家人和社会如何关爱他们,他们认为此时的自己还是“生不如死”。有一些老人,有特别关爱他们的家庭,有毫无怨言照顾他们的后代,但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暴死”的要求。一方面他们对他人和后代的表现表示满足,但另一方面,他们同时产生更多的负罪感,甚至会更希望“干脆利落”地死去,以此不拖累他人和后辈,让家人尽快“喘过气来”。日本心理学家在“假如您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而照顾您的人(亲属)丝毫不认为这是负担,而是始终热情的护理您,并尽可能让您延年益寿,您还希望暴死吗?”82%的老人这样回答:“如果是这样那我很高兴,不过还是希望死得干脆点。”

汶川地震中伤心至极的老人!
我写这篇博文,意在让我们更多地关心老人。因为不管如何,无论从中国传统的孝道,还是人性的人道,老人总是要给以足够的关爱才好。这次汶川地震中,有不少老人同时受害,他们除了肉体受到伤害,精神上的创伤更重。他们是这次灾害中另一类需要特殊关照的弱势群体。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也是最长寿的国家,他们对老年人极为关注。中日两国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社会心理也有各自的特点,但人类有不少共性的心理特征,日本的研究成果,也可供我们政府部门和各类组织、广大有爱心人士参考、借鉴,更多、更科学有效地关爱我们受灾的老人们。也算是一块他山之石吧!只要对我们的同胞有利,对受灾受难的老人有用,我们都是可以借鉴的。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特以此文回应关心受灾老人的博友们。
前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6df1a01009xo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