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炒股、中学生 |
分类: 心理 |
用人中的心理学系列二十三
老钱突然说晚上要来看我,我觉得他似乎有事,就反问了他。他告诉我,不瞒你说,上中学的宝贝儿子闹着要炒股,他母亲坚决反对又说不清,自己对炒股一巧不通。想起了你,因为儿子心里最佩服你,就想把他拉来劝劝他。我告诉他我也不懂,他说一块儿总可以商量商量。我说那你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是来讨论股票问题,别骗他。
晚上,父子俩还真来了,客套几句以后,就说起了正题。由于熟悉,小钱倒也很直,主要意思是,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今年四五月间,中国股市疯长,社会上炒股很热,老师同学都议论,参与的同学真有争钱的,有的说已经赚了好几万了,他们还说,现在傻子炒股都能争钱,弄得我们几个学生心理特痒痒。小钱平时是一个比较节俭的孩子,这几年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另花钱将近有5、6千元钱,也想试着炒,一方面学点理财知识,同时也想争点钱。
我问小钱,老师是什么态度,他说基本上不让炒,但学生私下里炒也不管。有的用的是自己的压岁钱、另花钱,父母不知道;有父母知道的、甚至帮着炒的;也有背着父母借同学的钱炒的。炒股的同学还有入迷的,有个赚了钱的同学特高兴,上课老看手机,中午查行情,晚上弄到的半夜三更的。还说读了书将来不也是为争钱吗,现在能争钱为什么不争?
我问老钱,小钱讲得挺清楚,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说,人家有钱不当回事,我们又不是大款,几千元钱泡汤也心疼,但更怕影响学习。有些成年人上班时间炒股都影响工作,学生能不影响学习吗?
我说,你们说的都是实话,动机都很好,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和家长都这样想。我对股票不太熟悉,但对青年人的心理知道一些。我们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分析一下,也许对如何看中学生是不是炒股有点帮助。爷俩都说这样好.
我说,我理解的炒股,是人们生活中理财的一种方式,但理财的方式多种多样。炒股,又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它不是一般做买卖,因为炒股有明显的投机性质,这种投资赚、赔的风险非常突出,带有下赌注的特性。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中学生的年龄正处在生理与生理的成长期,身心还处在不稳定、不健全阶段,即使有些比较成熟的孩子,也与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成熟度也不同。特别是有几个心理特点,与炒股需要的心理需要不一致。
一是易亢奋、爱冒险的心理特点。中学年龄段的孩子是一个易亢奋、爱冒险的孩子,这本身并无好坏,只是一般人生都要经历的心理历程。“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意思,是敢做敢为、甚至带有“无知近乎勇”的劲头。这对风云变幻、险象环生,成人都难以驾驭的股市面前,要理智、客观地掌握行情,做到理性投资是不容易的。人又都有一定的心理盲区的心理局限。比如,俗话说“利令知昏”,“热恋中的人智商会降到零”,都是这个意思。一万元钱,对一个亿万富翁的股民来说,与掉在地上的一个钢板差不多;但对一个中学生股民来说可能是一笔巨额财产.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有钱人与没钱的人,拿工资炒股与拿闲钱炒股的人,风险不在一个点上,心理压力不在一个点上。炒股又有投机博弈的特征,具有博弈特性的活动很容易让人上瘾,炒股同样,中学生更难以自控.
二是情绪不稳、容易走极端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绪不稳本来是一个正常现象,那家父母都有一定体会。这种情绪不稳在处理一般学习生活问题上只是小矛盾,但如果涉及大额资金就压力就大问题了。特别是这些孩子本来学习压力已经不小,如果炒股遭受大的挫折,容易产生极度自悲心理,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太稳定,也经不起挫折,容易走极端。如果在股市中受挫,比较成年人发生问题的概率会高得多。
三是消费心理不成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钱的来源不同,“花钱心理"也就不同。花自己争来的钱是一种感觉,花别人给的钱又是一种感觉;花自己工资的钱是一种想法,花奖金或额外收入又是一种想法。俗话说,"花自己的钱心理踏实"."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容易",就是这个道理.必须注意的是,不同来源的钱出手的心理趋动力是不一样的,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即使是已经属于自己的另花钱、压岁钱,实际上还没有产生争钱的心理体验。还是在花别人的钱。他们花钱的盲目性会比成人大得多。加上中学生处在限止民事行为能力阶段,这个年龄段还开不了户,开户都是借用父母或他人的身份证,起码属于非正常民事行为。如果再借用别人的钱或背着大人炒股,心理压力就更大,一旦受挫,没有任何退路,更容易走极端。由于这些学生是“偷偷摸摸”进行炒股的,不管赚还是赔,都容易滋生阴暗心理和畸型消费心理,对健康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
四是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既要长身体,又要健全心理。这个时期如果超越了中学生可能承受的压力或提前遭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都可能给一生带来损害。“前半生争钱、后半生买药”,“前半生用命换钱、后半生用钱换命”指的是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提前预支或透支了身体。中学时期又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学习、考试本来压力不小,如果再增加其他压力和负担,不管结果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可能就增加引发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完善,或心理亚健康、心理残疾者的风险。有专家说,中学生炒股的风险是成年人的10倍。这个数字是否精确我不敢说,但这一群体炒股成本比成年人高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这不仅仅是股市上的面值,更多的是生理与心理成长中的风险。与赚钱相比,一般父母更希望有一个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学习优良的孩子。
末了我说,学习理财,其实也不仅仅是学习炒股。正确的金钱观,利益观、消费观、赚钱观都是理财。国外有些国家的孩子从小学习辨认货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货币的等价物是怎样的,学习商店价格标签,知道工作赚钱原理,了解储蓄账户,制订个人消费计划,掌握购物价格比较,懂得节约开支,13岁以后学习股票、债券等金融知识,参与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18岁以后,通过给人洗衣服、擦地板、修剪草坪等赚钱养活自己,向父母要钱要写借据。所以,外国孩子的理财知识和能力是全面培养的,由于青少年时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很难可以参与股市交易的。
另外,对股民来说,只要没有真正退出股市,就无所谓赚和赔,既不要认股值高了一定赚了,股值低了就一定赔了。几年前的垃圾股股民成百万富民的,同样上个月兴高采烈给我说赚了上百万的朋友,前两天给我说被套住正发愁呢。所以有专家说,炒股是有“三闲”的人的事。一是闲钱、二是闲功夫、三是闲心,中学生那个也不具备,股市开盘营业时间,正是学生上课的主要时间,炒股自然难处多。至于小钱炒不炒,回去再考虑考虑,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当然,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也可能有些孩子有超常的能力与心理,学习不影响,抗挫折承受力强,炒股又真能争钱,人生际遇中还存有"幸运"原则,不排除极个别的人在股市里撞上大运,但这一定是个别现象。所以,父母让不让中学生炒股,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些象“炒孩子”,可能名利双收,也可能学业、身体、心理全部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