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http://s6/mw690/001ooejszy6WduF7XHn45&690
很多家电企业现在都感觉到营销人才匮乏,市场一线的业务人员,甚至是基层经理的角色,都是普遍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这种错位的人才观,在家电领域并不罕见,其实是一种赶时髦的行为,看似勇于启用更倾向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实际上是人才不济的无奈之举。
年轻化与岗位的错位
年轻不是错,错的是企业把他们放在本不属于他们的岗位上。
在国企,普遍感到的情况是营销队伍老化,很多人都是一个岗位干到老,不到年龄是不能随便退休。结果是营销队伍老化,缺乏市场竞争的朝气,很难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家电领域纵横捭阖。
而在市场化的家电领域,情况恰恰相反。营销队伍特别的年轻,普遍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毕业还不到一两年,就已经承担起一个三、四级市场操盘的重任。其实,他们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走上这个岗位,而是应该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知识和经验。
当然,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有朝气,敢于拼搏。但也显现出明显的短板~缺乏经验。比如说,面对区域内商家,领导、业务都是父辈级,甚至是祖父辈级的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打交道好。年龄大的经销商,看到这帮年轻人出错,也只能一笑而过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区域负责人,就肩负着指导商家,处理市场遇到的复杂问题等重任,毫无经验使得他们哪有应对复杂场面的经验,只能是束手无策,或者是听从商家的摆布,根本无法起到应有的对市场指导责任。
一位离职的某企业营销管理者坦言,在家电这个圈子即使你已经浸淫5至10年,也不能说完全了解这一行,更何况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与其说是让年轻人在实践中锻炼,还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被动试错。
错位源自考核结果论
一些企业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局面,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考核办法过于功利,一直以来都是以营销业绩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甚至不给你解释,不考虑客观因素。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剩者为王”。
观察大部分家电企业,大部分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不是因为这个人能力可以胜任,而是岗位缺了这么一个人。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刚毕业的年轻人。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
造成这一局面的,其实就是企业自身。因为,多数家电是以业绩为导向,干的再好能力再强,只要销售指标没有完成,是没有解释权的,也不容许有客观理由,只能是被dismiss vt。
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国内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原本需求就疲弱。加上家电品类都进入到成熟时期,增量需求已经非常少,更新迭代需求是一个释放缓慢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下达任务应该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但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绝不予以考虑,指标必须是逐年递增。完成的那是运气,完不成你就得下课。
在考核结果论之下,有无解释的可能。因此,业务经理、产品经理、区域经理都成了稀缺资源,不得已之下那就是赶着鸭子上架,把本应该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过早的推上了难以承担的领导岗位。
或许,这就是在这些企业年轻经理较为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基层领导稳定很重要
做市场的都知道,区域基层领导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企业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纽带,更是厂家意志在区域市场的代言人。厂家政策能否在区域市场得到落实,区域市场出现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这一批基层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当今家电领域,做得好、能够稳定增长的企业,就是那些基层领导岗位比较稳定的企业。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做到企业决策的不走样,做到企业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以家电领域的空调行业为例,目前的龙头企业格力、美的应该都是这方面的标杆。格力自从1997年成立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以来,就形成了区域市场由工厂、区域经理、代理商共同出资组成的股份公司,由于股份的限制,区域公司经理一直比较稳定,很多区域经理20年都没有变动过。
美的原来区域经理是轮换制,为了防备在区域形成山头,每在一个区域干3年左右就轮换的其他区域。在2010年前后,美的对标格力,也在区域组建厂家、职业经理人、经销商共同出资的股份公司。在这样的体制下,区域经理不是随便再能更换的,也就形成了美的现在相对稳定基层领导团队。
再反过来看,近几年在空调行业被格力、美的甩开的企业,基本上区域级基层经理跟走马灯似的,频繁进行更换。一位经销商就无奈地说,基本上我是一年与一位经理打交道,还没混熟就被厂家换掉了。与我对接的市场经理一换掉,原来说好的一些承诺都打了水漂。
区域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更重要的是一个竞争的市场,要面对很多的不确定性,随随便便更换经理,让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来操盘,看起来是重用新生力量,其实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经验的企业基层领导是宝贵财富,格力、美的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想象,让一个不称职的经理来担当,岂不是拿市场在开玩笑吗?还能够把市场做强做大吗?你不被格力、美的这样的龙头甩开那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