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阅江楼(上)

(2008-05-25 14:39:33)
标签:

杂谈

寻访阅江楼(上)

 

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是我居住的地方,所以相比略位熟悉一些。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不用说,即就是没有来过南京的,只要略有些近代史知识,都不会陌生吧!但是阅江楼没有去过的人恐怕知之甚少了。

我对阅江楼的知晓,恐怕是与我经常回西安要去南京西站乘车有关。每次去南京西站都可以看到西站的东边耸立的一个山包,在郁郁葱葱的山包顶上有一个气势恢宏的琼台楼阁,唐红光告诉我那就是阅江楼,山底下还有两个旅游点,一个是静海寺,还有一个是天妃宫。去西站的次数多了,对阅江楼的印象也就进一步加深了。所以,这次下决心利用周末逐一看看南京旅游点,自然首先就把阅江楼景区放在了第一位。

5月24日,周六,我开始了寻访阅江楼的旅程。在我们办公的创业大厦楼下,就开往南京西站的公交车,一路是16路,沿中华路北上,在内桥转向中山南路继续北往,经中央路在鼓楼又拐向中山北路,出挹江门在渡江纪念碑右转直行便道南京西站。另一路为游4路。游4路从三山街经中山南路转向水西门大街,在河西经过大屠杀纪念馆、宝船遗址公园后,从模范西路转到虎踞路、中山北路,与16路合为一线到南京西站。以往我都是乘16路到南京西站,但这次是旅游我便选择了游4路。因为是旅游线路要绕路,时间相对要长了一些。

从南京西站下公交车后,沿热河路往回走在十字路口向东拐,不远就到了静海寺。走入静海寺,发现这里其实已经不是寺庙,映入眼帘的是“郑和纪念堂”。原来的静海寺是明成祖于永乐九年(1411年)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时,为表彰郑和“海外平服”而敕建的。朱棣钦赐“静海”匾额,意“四海平静”。原来寺院内殿宇林立,大雄宝殿雄宏巍峨,天王、正佛、观音、伽蓝、弥勒、祖师庙一应俱全。寺内供奉着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佛牙、等珍贵物品,并栽种了南洋的奇花异草。可惜这一切在清咸丰年间的列强和抗战时期日军攻占期间焚毁。现在的郑和纪念堂是新修建的,塑有郑和的肖像,再主要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图示和一些复制品,几个宝船的模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郑和纪念馆,便出了大门。但在门口看到一幅旅游导游图,表明里面还有南京条约陈列馆。我遂问工作人员,告知沿旁边的走廊一直走即可看到,随后我又一次进入静海寺院内。经过长廊的曲折来到《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得知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大臣伊里布等,亲自到静海寺与清略者议和。于1842年8月9日 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又称《南京条约》)。看完过这一切实在令人气愤,本来静海寺是彰显中华“海外平服”的地方,400多年后又成了中华的耻辱之地。每一个中国人了解这一切后岂有不气愤之理?

出静海寺往东不远便是天妃宫。天妃宫是朱棣有感于海神妈祖屡次庇佑郑和平安归来,特修建了天妃宫并专立天妃宫碑。据载,当时大明“肇域四海,幅员广阔”,永乐年间“遣使敷宣教化与海外诸蕃国”,郑和船队“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鱼,晦冥暗惨,雷电交作,洪涛巨浪”,幸有天妃显神灵,“烟消霾霁,风浪贴息,海波澄镜,万里一碧”,船队化险为夷,平安归来,明成祖特加天妃封号,并建宫制碑。当时的天妃宫殿堂雄伟,廊庑精致考究,可惜与静海寺一同毁于战火。今日的天妃宫除了供奉妈祖,还有一些南京今日的一些建筑介绍。另外宫院内廊上的石狮子很耐看,神态各异,显示了较高的造型艺术和雕刻工艺。

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寻访阅江楼(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