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理想国,想象另一种文化的可能

标签:
杂谈 |
梁文道:理想国,想象另一种文化的可能
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系列人文、艺术、生活类的精品书籍,在出版界和读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9月22日和23日,广西师范大学北京贝贝特公司将举行“理想国文化沙龙”。这场文化盛宴,邀请了两岸三地诸多文化与艺术领域的大腕,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做两场论坛和十三场沙龙。
此次活动邀请到了知名文化人士梁文道做创意总监。近日,梁文道赴京,为此次活动“做广告”。
理想国:想象另一种文化的可能
在“理想国文化沙龙”之际,北京贝贝特公司也将推出新的品牌“理想国”。梁文道认为“理想国”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
第一层 ,乌托邦思想传统里的某种理想资源。
看到“理想国”这个词可能会联想起某种乌托邦的东西,中国自从80年代之后,关于我们还需不需要乌托邦这个东西,有很多人争论,觉得乌托邦思想相当危险或者不太靠谱,“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太过抛弃掉某种乌托邦的想象,而把自己局限在现实之内的话,我们就会欠缺想象力,欠缺一种想象未来的能力。当你欠缺对未来的想象的时候,其实就表示你对目前实际生活各方面的一切投降、缴械。”
他想到美国开始的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举一个牌“想象另一种社会的可能”,认为也应把文化当成想象另一种可能,“是很开放的,也许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也可能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政治,我们不知道,只是开放出来谈的。我们想象另一种可能,我们要的不是再来一个乌托邦,而是乌托邦思想传统里的某种理想资源。”
第二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群体的“理念的共和国”。
他特别珍视的是“理想国”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好几种译法,其中一种译法是“view”。这个比较有意思,因为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后来美国、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出现一种群体,后来的历史学家给它一种概念——叫做“理念的共和国”,它不是一个国家,是散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这些人叫理念人,或许是艺术家,或许是作家,或许是学者,反正是文化人,是有理念、有理想的人,从事的工作是跟理念的开拓、传布有关,这些人自成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不是政治的共和国,而是大家分享共有的价值,分享一种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通过理念的探讨来找到他的方向的理念,这些人有某种共同的规则。”
想象下一个十年与华文文化共同体
“想象下一个十年”与“华文文化共同体”是“理想国文化沙龙”中的两场论坛的主题,谈及当初为什么想到起这两个主题时,梁文道作了如下解释:
第一,
今天中国的发展让很多人觉得中国好像很好了,腾飞了,竞相争议“中国模式”,同时也有一些人觉得中国问题重重,进入了一个困局,“有时候思考现在或者观察现在,要把距离拉远,不能看今天的问题怎么解决,要放到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它会怎么样。”
梁文道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中国今天很多城市拼命盖大楼拓马路,当你走在这些城市的路上时,是否有想过过了十年或者二十年这个地方是什么样?这些树开始长高了,这些楼是空的还是满的?想象这个,回来再看今天,你会对它有不同的判断,“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我们不要再局限分析今天的中国是不是已经有‘中国模式’或者中国模式是纯扯淡,想想十年后中国是怎么样,大胆想一想。再回来看看。”
第二,
假如问你,中国现代牛的导演有哪些?可能你会说,冯小刚、张艺谋、贾樟柯……
梁文道有时候跟大陆的朋友聊天,当问他们中国最牛的导演是谁时,他惊讶地发现,很少提到港台的导演,“侯孝贤不牛?王家卫不牛吗?”梁文道进而反思,他们不提,不是政治不政治,而是觉得不是大陆的一份子,“虽然侯孝贤王家卫他们拍的电影是华语电影,也都看得到,也都谈,但没有感觉是一群人。”
他常常举这几个例子:英国小说家像麦克·尤恩这几年很红,出新书,美国报章杂志马上有书评,他们读者也会读,他们读的时候不会想我在读英国人写的书,他在想我读英文小说;一个澳洲的作家他想的竞争对手不是澳洲谁比他更厉害,他想的是英国那个人写得跟他很像,要超越那个人,或者一个美国人会觉得谁跟他是最接近的,是同一条战线,不一定想到美国作家,可能会想到印度作家,觉得是一伙的。
讲华文文化共同体, 希望“当我们说你觉得最厉害的导演是谁,一个北京人会告诉我‘我们导演里吴宇森很厉害’,香港的读者读王安忆的新作说‘我们一个作家出新书了’。”
首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