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既然做梦,就要梦得不马虎

(2009-05-31 09:54:35)
标签:

海角七号

雾社事件

票房

魏德圣

台湾

杂谈

分类: 重点推荐
一部《海角七号》,在台湾电影不景气的时节,以4000万台币的成本,在台湾获得了本土约4亿的票房,刷新了60年以来的华语片票房纪录。“炫目”之前,导演魏德圣,在人潮中平凡如你我。

近20年的等待,2002年至2003年甚至失业在家……当年日记,结集为《小导演失业日记》,近日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里面全是和“美感与崇高感”看似毫无干系的过往。接受本报专访时,魏德圣感慨,曾经赤裸裸的尴尬与苦涩,在人“功成名就”的一刹那,都变作励志故事。

  ■遗憾杨德昌没看到《海角七号》大卖

  《海角七号》大卖,导演杨德昌没能看到,魏德圣非常遗憾。“原来2007年4月开拍,后因资金、工作问题停拍,直至7月才再恢复拍摄。停拍间隙,杨德昌去世了。他生前经常说,他们这一代电影人里有谁谁谁,然后问我,你们这一代有谁?面对他的‘挑衅’,我常常无言以对。我总不能说有我吧。”

  《海角七号》之前,魏德圣在台湾影视圈已混迹将近20年, 1996年在杨德昌《麻将》中任副导演,算他事业“制高点”。

  28岁左右,他认识了杨德昌。“他剧组需要一个开车的,我会开车,就去了。有时候,什么样的人吸引什么样的人。在他周边,助理、电工、摄影都是有理想的。”

  杨德昌让魏德圣知觉了“什么是真正地做电影”。“杨德昌要求非常高,跟着他,有做一件大事的感觉。他私下人很好,但在片场很凶,人很辛苦,还总挨骂。但人的功力增长得很快。”

  1999年,魏德圣得以执导自己首部剧情长片《七月天》,该片摘取了温哥华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但却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公映。

  2002年任恐怖片《双瞳》总策划过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失业在家一年无人闻问。

  ■妻子至今“没习惯不欠银行钱的日子”

  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的“失业”,是魏德圣未曾料到的。

  他惯常的状态,是骑摩托车送老婆上班,然后回家喂鱼,再出家门寻个嘈杂的咖啡店里写剧本;糟糕的时候,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一整天,人却打不出半个字来;“经常性头痛,长时间做梦充英雄”,“有能力做大事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坐在桌旁边看书边打盹时,才“希望自己是个人”。

  《小导演失业日记》里写道,一条水槽里的小鱼,却只会以巨鲸在大海的姿势游泳,尽管那条“鱼”, 曾不断地“催眠”自己,“这世界没有海洋、没有溪流、没有湖泊,水槽就是全世界”。那时候魏德圣“自怜”:“有梦想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没有梦想”。

  失业的小导演,索性开始筹备自己最想拍的电影——描写台湾原住民“雾社事件”的英雄史诗影片《赛德克巴莱》,投资预算超过2亿台币。

  为筹集史诗片的拍摄经费,魏德圣需要“证明”给投资人看,“我能拍出好看的商业片”。“先拍个小点的。”2006年,他用两个月完成了《海角七号》剧本。“也是以前就有的故事。”此后,他申请到500万台币的拍摄资助,即总预算的十分之一。通过找担保,魏德圣抵押房产向银行贷款1500万台币,此后又游说一家片厂以器材出租和后期剪片“技术入股”。 2007年《海角七号》开拍时,魏德圣账户里只剩下50万台币。

  “投资5000万台币,在本土收回票房3000万到5000万,然后再卖出一些国际版权,基本就可以收回投资了。”这是魏德圣曾经的“如意算盘”。

  《海角七号》上映那天,魏德圣心情很糟糕。“第一天票房出来,我想,这下真的完蛋了。票房很差。”那是一个星期五,台湾40家影院同时上映,早上10点第一场,放到下午四五点。“以每场200人,一处三场算,满座应有24000人次观看,但第一天我们才卖出去300多张票。”

  第一周的票房,100万新台币不到。“我对自己说,这辈子就到此为止。这是我最后一次,追求什么理想。以后,人家给我什么案子,我都接,养家糊口。”

  可戏剧性的变化是,“第二周200万,第三周冲到400万,第四周冲到800万……媒体报出来的票房走势图,看得我目瞪口呆。”就这一变化,魏德圣称,至今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老天看到了?我真的只是想讲故事,并把故事讲好。”

  他说,好好讲自己的故事,是他的本分。

  票房破2亿台币的那天早上,魏德圣依旧用摩托车载妻子去上班。妻子下车时,他突然按合同里定的提成算起了“身价”:“老婆,我们现在是千万富翁了。”妻子沉默了,“足足五秒”。“直到现在,一到月初,她就紧张,因为月初意味着还房贷。她还没习惯我们不欠银行钱的日子。”

  ■第一把,是赌来的;第二次,得算一笔有胜算的账

  魏德圣的“曲线救国”,成了。

  就此,他的生命产生了许多连他“自己都还需要时间去适应的变化”。

  此前为筹资,魏德圣卖掉房子、东拼西凑500万台币拍摄的5分钟《赛德克巴莱》电影预告片,在网上曾鲜人问津,在“后《海角七号》”时代,摇身变作网上的热点视频。

  《海角七号》中的演员,曾无一是腕儿。有影评人称,“找来的本是一群斗狗,出去时都变成了猛虎”。剧中提及的台南不知名酒,就成了知名品牌。

  魏德圣开始“不舒服”了。“我得成天笑眯眯的,脸都酸了。很烦,但绝对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耍大牌’。 所有的‘来’,似乎都成了‘慕名而来’。”

  尽管《赛德克巴莱》的2亿台币投资还没找齐,魏德圣就又动工了,《海角七号》所得在还清银行贷款后也全投了进去。他恐惧于“虚幻的东西是没有忠诚度的”。“今天有人围着你找你签名,第二天就不再有人认识你。”

  魏德圣说,“得100分,50分是蒙的,可认认真真答题,没准还得不了100分”的概率是存在的,但结果不是最重要。“第一把,是‘赌’来的,输赢其实是一下子的事。顶多说明你有某种潜力而已。‘赌’的人,没有次次都赢的。每个人都应该想,万一没有幸运,我能有什么?第二次,不会是一翻牌两瞪眼的‘赌’,尽管尽了全力,还是难免被动地等待未知发生。但你得会计算,算一笔有胜算的账。”

  他算着《赛德克巴莱》这笔账,“有望2010年上映,而那时刚好是‘雾社事件’八十周年。”朋友王家祥说魏德圣:“即便梦想遥不可及,可是事先做梦的功夫,却一点也不愿马虎。”

  《小导演失业日记》中,魏德圣提及,暮年的父亲,曾趁着酒意,和儿子意外地说起心事:“很想跑一趟远洋。”这对“一把年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一生最大的梦想”, 让他心酸不已。

  不止一人说魏德圣拍片是“冒险”。在他看来,不只做梦,还去做梦想的执行者,才是人生“真正的冒险”。

  《海角七号》是魏德圣的一个驿站,他已别过走向另一段新的旅程,冷暖自知。

  无数“魏德圣”,在“前往《海角七号》的路上”。

本文选自《北京青年报》2009年5月25日 B12版
由魏德圣导演撰写的《小导演失业日记》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