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元时代生活史》新书推介

(2007-06-19 11:04:35)
标签:

陈存仁

上海

民国

风情

分类: 新书信息
    该书作者陈存仁,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
 
   目录节选:
第一章 一块钱尽是血泪
一块银元 七钱三分 惨遭逆境 幼年失怙
迁出旧宅 生活艰辛 先学西医 再学中医
为师服务 渐知物价 初识丁翁 领教理财
生活困顿 卖文助学 否极泰来 进入鸿运
第二章 地窟下藏银揭秘
富家地窟 窖藏银元 受教甘翁 突遭波折
痛失宗师 转从业师 仲师宽大 备受优遇
书寓风光 别有天地 出《康健报》 风行一时
悬壶应诊 盛宴亲友
第三章 事章太炎以师礼
垂询家世 立雪程门 鬻书生涯 清贫拮据
客居杭城 题诗讲学 苏州讲学 广收弟子
论医识药 不为良相 返璞归真 愿葬青田

 

内文节选:

                             富家地窟  窖藏银元

 

  在我年幼时钞票早已流行,但是老一辈的人,总是重视银元,对钞票是不信任的,认为钞票只是一张“纸”,而银元是真正的银子。尤其是外国银行的钞票,中国人吃过两次苦头,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马克票”,一次是帝俄末代的“卢布票”,所以对外国钞票绝不重视,连对美钞也没有些儿兴趣。有许多大户人家及一般旧家,家中都密藏一些银元,少的一两百元,多的上千上万,并不稀奇。藏银的地方叫做“地窖”,这些地窖往往连子女都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从前想发财的人,口头上不是说:“希望你中马票”,而是说:“希望你掘到藏。”至今逢到新正初五财神日,要把猪的脏肠作为供品,因为“脏”字与“藏”字同音,讨一个好口彩。

  在我八岁那年,亲眼看见过“掘藏”的一幕,这是我毕生不能忘怀的。

  一天,我的姑丈逝世,人人知道他是一个富商,当然身后一定有分家涉讼的风波发生,送殡之后,过了三天,果然四伯父关照我说:“阿沅,明天一早我和你到城隍庙去赌咒。”我问:“为啥?”四伯父说:“明天我要和你一起去,你要赌一个咒,明天见到的事永远不告诉人,你去不去?”我说:“去!”次日清晨六点钟就到城隍庙,向城隍菩萨赌了一个咒,并默祷说:“我今天见到的事,如果讲给别人听,一生一世罚我头痛。”这种城隍庙中的赌咒,从前认为是一件大事,比现在的宣誓仪式要隆重得多。

  赌咒完毕之后,四伯父和我各坐人力车一辆,飞驰到露香园姑母家,当时内内外外还是一片丧家景色,姑母和表兄等早在迎候,大家都叫我的伯父为“娘舅”。原来这天是掘藏和分家的日子,从前没有什么律师,凡是分家都由舅父来执行,所以当时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父死之后,除却娘舅无大人。”而他们的娘舅中以四伯父年纪最长,为人也公正,所以请他来主持这件事情。只见他们三三五五地耳语,也不知道他们讲些什么。到中午因为家里做着佛事,所以大家吃素,并且循次跪拜叩头,下午六时又匆匆忙忙吃了一餐,主要吃的是定胜糕,这个“胜”字是预祝高升的意思。吃完之后,所有婢仆跟着和尚到寺院中去守夜拜忏。家中仅留下清一色的自家人,于是在死者神像面前一个个焚香叩头,姑母号啕大哭,姑丈还有一位很能干的姨太太,也恭恭敬敬向四伯父叩了一个头说:“舅老爷你应该要说话了。”四伯父就从从容容地说:“姐丈病重时只说了一句话:‘东西放在书房画箱底下。’说了这句话之后,已是奄奄一息,并伸出两个手指说着‘二十’两字,这‘二十’两字是什么意思?”当时据估计,大概是地窖之中,有二十只瓦缸。于是全体到书房中去,那时早已准备好了铲凿等铁器,先把书房中的画箱搬开。画箱是很厚很重的樟木大箱,用朱红漆推光的,尺度比书房门还阔,想是早年雇工在书房里制造的,想要搬出书房是不可能的。

  画箱是一连四个大木箱叠起来的,第一箱是字轴,第二第三箱是画轴,第四箱是用康熙铜钱串成一把一把的剑,剑的长度五尺,每一把剑是一千个康熙铜钱扎成的,所以十分沉重。每搬一个箱子要四个人合作才能移动,这都是从前防偷窃避盗劫之法。

  四个大箱子搬开之后,下边的地板已呈酥烂状态,所以很容易把它掘开,下边竟是一块极大的像水泥般的石板,我伯父说:这是糯米和石灰拌成的凝和土。于是由长子动铲,几个子女一同帮着忙,花了很多时刻和气力才把凝和土打烂,下面现出八个缸,于是大家通力合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缸一个一个搬出。缸内银元宝是用桑皮纸包裹的,桑皮纸已近乎糜烂成灰的程度,上面写着“同治几年藏”和“光绪几年藏”字样。我年纪很小,看到这种情况,只有屏息凝神,全屋子都听不到什么声息。

  八个缸掘出来之后,姑母就说:“这八个缸,我也参与其事,他临终怎么说二十、二十呢?”四伯父说:“你出嫁的时候是填房身份,可能在他的前妻时代还有十二缸,所以他说二十呢?”大家听了这话,于是再向四周继续搜索,花了一个多钟点一些些没有结果。四伯父说:“爽性往下掘,再试试看。”大约再掘下几尺,果然打破了一只缸,银元的锵锵之声,清脆入耳。于是又花了好多时间,陆续把缸掘出,一点之下,果然是十二只,连前共计二十只,每只内藏银元一千和银元宝一对。

  姑母见到这些缸,不断地流泪说“我家开了几家酱园当铺,现在倒的倒了,烧的烧了,幸亏他一生省吃俭用,才留下这二万银元。”说毕,大家都陪着流泪。

  这时已经深夜,大家请舅父说句话,四伯父踌躇了好久,才把如何分配的办法说出来,当然儿子每人一份,女儿照规矩只给一些嫁妆费而是没有份头分的,但是四伯父主张女儿也各分半份,姨太太也分一份,姑母也分一份。首先跪在地下的是两个女儿和姨太太,继而几个儿子也跪下来表示同意。姑母极大方地说:“四哥你分得好公道,我完全同意。”接着向儿子说,现在向舅父叩过头之后,以后不准再有一句话,儿子们个个唯唯称是。

  姑母又说:“依照旧时的规矩,主持分家的舅父,应该也分一份。”四伯父连说:“不必了,不必了。”大表兄就说:“我们大家已分了银元,剩下来的四十只元宝,应该孝敬四舅父。”四伯父强而后可,说:“四十个银元宝,我和你们母亲各得一半,而其中有两个元宝要给阿沅的。”因为我在场目击其事,要我保守这个秘密,而且还有要我做下一代的证人之意。这两个元宝大小相等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老爷上天供的糖元宝一样。

  我得到了这两个元宝,把玩不忍释手,但与书上看到的两耳又薄又尖的元宝完全不同。原来元宝有好几种,一种是官方铸的叫做“元宝”,民间银楼铸的叫做“圆锭”,民间富家也有自铸元宝的。此外有一种中心是很饱和的圆形,上面有很细的环纹,叫“方锭”,是一块方形的白银,中心也是凸起有细致的纹,两耳都是很薄的。我拿到的一只是圆锭,十两重,上面也有细纹,所以称做纹银。我把圆锭玩了很久,四伯父说:“交给我代你保管,小孩子拿来拿去是要闯穷祸的。”

  待到分配完毕,时已接近天亮,许多婢仆还在寺院里守夜,于是大家动手急急忙忙把泥土碎石和坏地板丢弃花园中,仍旧把画箱照原样放回原处。大表姐已经预备好饭菜一桌,绍酒两壶,请大家来吃分家的这一餐,名作“和气酒”,又称“兴隆酒”,其时我已经倦得倒下来了。

  地窖中埋藏银元的风气家家都是如此,不过数目和方式不同。城里人如此,乡下人更普遍。因为银元的价值,是经久不变的,而且藏在地下,可以防止抢劫、火灾、水灾。只因从前救火的设备简陋之极,一烧就是几百间屋,贮藏钞票危险极多,而窖藏银元就没有这种顾虑。

  后来,抗战开始前有一个时期,银元收归国有,只有钞票可以通用,但是“法令尽管是法令”,各户人家窖藏的银元还是不肯拿出来,直到抗战胜利之后,纸币崩溃,老百姓对什么币都不相信,大家把窖藏的银元搬出来,不但上海有数千银元摊,连各省各县各市各乡村,都是银元的世界,这就是说明民间平素窖藏银元的习惯是根深蒂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