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史贞观之治百家讲坛孟宪实中国 |
分类: 重点推荐 |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多远?不是岁月苍茫,是什么阻隔我们与历史接近?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
百家讲坛唐史年巨献
继王立群之后,百家讲坛今年力推的另一位主讲人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正热映央视,5月,根据该讲座及之前播出的《玄武门之变》整理润色而成的《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5月15日,该书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行,荣新江、吴宗国、陈丹青、阿忆、刘苏里等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人士应邀到场,借此新书发布的平台,大家就“专家讲史与电视传播”而作专题讨论。
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充满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在书中,孟宪实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展开历史的观察。
走出象牙塔
孟宪实现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他讲授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在每学年学生的无记名投票中,得票数多次居于榜首。在走进百家讲坛的讲台之前,他前后耗时两年,与作家阿城合力编写电视剧《贞观之治》(曾在多个卫星频道同时热播),这算是他的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的初步尝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在北大读历史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很主张把学术观点写得通俗一点,传播得更广一点。导师的导师也是这个主张,我们师门有这个传统。学者研究出来的东西向大众传播是义务,学者不应该仅仅待在象牙塔里。”
但是,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刚进入百家讲坛,因为梳理讲稿占用的时间太长,孟宪实还当过“逃兵”,《贞观之治》他讲了八讲就觉得太占用时间,决定从百家讲坛自行“下课”。最后《贞观之治》系列只能在播出时改变题目,改成了《玄武门之变》,其实孟宪实自己也说,改成这个题目也还是很牵强。在领导、同事以及许多热心观众的鼓励下,他才再次回到讲坛完成自己未讲述完的那部分内容。
人性分析鞭辟入里,人世哲理触动心灵,历史推理充满魅力
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书中读出不同的贞观,获取不同的历史智慧和感悟。官员的为政哲学、领导的用人哲学、普通人的处世哲学……在作者的精彩讲述中,闪烁着历史的智慧,不但蕴含了社会国家的治理经验,还对千年不变的人性和普通人的人生和情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理性的,让人扼腕钦服;感性的,让人唏嘘感慨。在贞观时代,欺上瞒下的官员难以发达,溜须拍马的小人无用武之地,一个普通士兵的生命都可能被皇帝关注,一个大臣敢为几个普通民众和皇帝叫板……所以,贞观被后世的人们永久地感怀。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力的理性,国家的尊严,这些都在书中有淋漓的体现。
历史记载的相互抵牾、扑朔迷离,给我们接近历史造成了障碍,如何才能在众说纷纭中触摸到历史的真相?孟宪实在书中,不断地提出历史的疑问,一层层地推理,寓推理于故事之中,让人产生较为深刻的历史认识,对历史的来龙去脉生发新的思考。他以一个历史学者的严谨,在那些不能断言之处,把更多的思考和悬疑留给了听众,留给了读者。比如:晋阳起兵,究竟谁是首谋?杨文幹事件,究竟是不是李世民所为?刘文静之死究竟是因为什么?长孙皇后为什么留下那么令人费解的遗嘱?
本书的有趣之处不在于曼妙的文采或者诡谲的结构,恰恰相反,本书的文风极为朴实,结构也有板有眼。对李渊晋阳起事、玄武门事变的复杂内幕、唐太宗与魏徵的君臣同心以及贞观朝的皇储事件,在复杂繁琐的史实之中,提炼出最为关键的扭结点,进而呈现出了从玄武门逆取到贞观顺治的起伏跌宕,许多观点不同既往,但是却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把握住了历史的要害,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史识”的体现。
贞观精神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贞观”出自《周易·系辞》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它的意思就是“正大光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没有哪段比贞观时期更令人振奋的了。同心同德的君臣关系、理智成熟的执政方针、人人胸怀天下的丰沛气概、莫以善小不为的主流价值观,让“贞观”成为后世最敬仰的迷人时代。
贞观时期,坚持“以德化民”与“以民为本”相配合,是贞观路线的表现,是贞观时期治理天下的基本原则,也是贞观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李世民曾经这样说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贞观时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民众,不仅在思想上重视,还在法律、政治等方面,努力实践这一思想,于是,贞观年间轻傜薄赋、任用廉吏、审慎量刑、重视生命……这些改革是贞观之治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贞观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和谐的典范,于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唐史热还是不热?
当被问及唐史年的问题时,孟宪实表示:“今年,大众对唐史的热情之高,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唐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魅力的时代,大气磅礴,激情澎湃。阅读唐朝,确实能让人豪气干云、畅快淋漓。我作为唐史研究者,当然欢迎更多的人关注唐朝、阅读唐朝。如果这就是唐史年的话,我至少是希望的。”
据悉,孟宪实除了将在百家讲坛五月播出的《我读经典》系列讲座中开讲《论语》外,《唐朝二十帝》也在紧张录制中,可望将在下半年与观众及读者见面。本周末(5月20日)14:00孟宪实将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他的新书。
孟宪实履历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次年转入人大历史系。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200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孟宪实 著
ISBN 978-7-5633-6528-9
责任编辑:杨晓燕 刘哲双 吴晓斌 李丹婕
出版时间:2007.5
定价:25.00
开本:16开
首印: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