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2010-10-21 22:31:49)
标签:
遵路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小题教育观念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
A.纯应用学科
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A.启发式提问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
A.孔子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A.信息传递的过程
C.特殊的认识过程
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
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
A.观察力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
A.快速读书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阅读法
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
A.主观想象
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A.随时测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
4、1903年颁行的《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8、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
9、作文指导应从
10、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11、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常用文体指的是
12、小说的三要素是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
2、一体两翼: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品德素质、才智素质
4、《奏定学堂章程》
7、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
10、制约性、瞬逝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2、一体两翼:是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主要表现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体察时代的需求,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①
②
③展望未来,勾画语文教育的走向,构建超前规范性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①基础工具性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说明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②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③说明教学内容。
④提示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①研究结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1、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
2、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3、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
4、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5、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从作品中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