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
1985年11月 第44页
内画壶《百子图》
内画壶是鼻烟壶的一种。内画技艺起源于北京。相传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北京有一个破落文人,嗜好鼻烟,无钱购买时就用竹签刮烟壶壁上的烟油代替,久而久之,烟壶壁上一道道纹痕纵横交错,俨然如画,引起了民间艺人的兴趣,他们开始在烟壶的内壁上作画。最早的内画壶,画面简单粗糙。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技艺日趋成熟。烟壶的内壁先经过磨砂,然后再将竹签或毛笔伸入壶内,采用反画技法,把图案画在壶壁上,奇异又雅致。
我国的内画技艺主要分为京派、冀派、鲁派三大派。工艺美术家王习三是冀派的代表人物。1957年,他向着名内画艺术家叶晓峰和叶小三学艺,在师承的基础上,兼收各家之长,将传统的勾竹、木笔和勾毛笔结合并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突破内画壶只表现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和花草的局限,创作出《猫蝶图》,描绘一只小描和落在尾巴上的蝴蝶嬉戏的逗人情景,形象自然,妙趣横生。他还把绘画和书法融为一体,打破了内画艺术的呆板形式。近年来,他又吸收西洋画法,运用油画技法在内画壶上创作人物肖像,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他的作品赢得国内外的赞赏。内画壶《双猿图》曾获1980年第十二届国际烟壶协会优秀奖;《溥仪和婉容肖像》被第十三届国际烟壶协会评为最优秀奖;《美国历届总统像》荣获1985年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奖。
内画壶《百子图》是王习三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河北南皮县出土的清代水晶壶作胎,壶高八厘米,直径七厘米。他运用彩墨画和油画技法,刻划一百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天高气爽的秋日,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屋前树下,或聚精会神地研究地震仪,或兴致勃勃地下棋,或神采飞扬地探讨诗艺画法。或攀树嬉闹。作品优美生动,细致入微,被国家列为工艺美术佳品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