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于老凤声
——专访天津美术学院李孝萱教授
名师出高徒。在得知弟子王东瑞即将举办中国画画展时,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写意人物画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孝萱先生欣然接受了本报专访,并亲自为弟子的画展题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没有所谓国际知名画家的“大架子”,为人温温尔雅,谈吐平易近人的李孝萱先生,见到我们来访,随口一句李商隐的诗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怕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久等,我们破例作为学生跟他上完一节课之后,在他的工作室接受我们的采访。
2006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栏目播出了《画坛怪杰――李孝萱》,对李孝萱数数年在艺术上的努力予以充份肯定,同时也获得各界的普遍关注。曾作为天津美院最年轻的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孝萱因为第一个在将现代都市生活引进水墨画领域的画家,在国内外激起强烈反响。进入九十年代,他的风格日趋成熟,成为水墨画坛上一个具有建树性的画家。评论家郎绍君先生评价说,李孝萱是位笔墨功夫很深,感受性、创作欲望极强的画家,诸因素的结合使得他的各种题材都有别具一格的面貌,而这种涉及题材之广,在当代中国画家中也是很少见的。著名艺术家邓平祥说,李孝萱是一位极富艺术才华和潜质的画家,他性格上交织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因素,例如,狂热与冷漠、躁动与精审、崇高与卑微、游戏与严肃、轻率与执着、天真与深刻。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矛盾的特质,激化了他的创作活力,充沛了他的艺术精神,从而赋予了他的艺术以独特的魅力。李孝萱是精神、才气、技术得而兼得画家,他的生命经历和性格特征都似乎是为他的艺术而准备的,他是一个本色的艺术家,他是一个艺术的自在者。
走近李孝萱,他的“肆意”让他的思维领域无疆界。对社会、人生、生活观察力的敏锐和细致,加之他飞逸、灵动的思维想象,他为自己打开了一片自在翱翔的艺术天空,才使他的水墨画作格局宏大、开合恣肆、吞吐大方。他坦诚地先告诫王东瑞说,创作时要心手相忘,从开笔到搁笔,要有快意。他说,“我平生最痛恶的是本来很平常的东西,很平常的人,非弄得玄而又玄,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测,煞有介事地伪装出一付神秘像,让人看不透,让人去猜、去想、去揣度、去崇拜,一不留神真的走近,便令人大失所望,一下子精神不振,骂自己有眼无珠。”他告诫说,创作最重要的是心静。在当代中国画界,李孝萱以现代人物画著称。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景观和城市人的紧张、焦虑、变态心理有独到观察和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作品,如《蝗阵》、《都市众生》、《女人与思想家》、《股票,股票》等。这些作品,以新的笔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洋溢着批判的锐气和表现的激情,形成了相当影响,并由此确立了他在新时期人物画中的地位。从这些深刻地揭示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背景下当代都市生活的焦虑、压抑和荒诞的精神实质之画作中,我们似乎感觉到李孝萱先生的躁动,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中,我们感觉到的是画家荣辱不惊的宁静,感觉到画家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李孝萱为什么一直对传统绘画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与兴趣。郎绍君评价说,他能用传统笔墨,画传统题材,创造传统意境,并达到很高的水准。李孝萱的艺术可以说是他精神和情感的形式延伸,他的古代人物画,古朴、憨拙,具有道思禅意,好像是他为自己在这个喧闹的城市生活中,开辟的一块安顿心灵的净土。在这块净土上,他尽情享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并不断地揣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转承,使他的古代人物具有了现代文化意识,从而形成他的艺术个性。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充分肯定王东瑞的画作富有格调,具有文人气息,已形成自己画风的同时,李孝萱对弟子谆谆告诫。他勉励王东瑞,要精勤不倦,书不离手,多从社会和书本当中丰富的自己的文化积淀。李孝萱先生恳切地说,他已参加过上百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但仍然抱有一颗平常心。他告诫王东瑞无论如何不要失去自我,不要在浮华的世像之中迷失方向。书画本是寂寞之道,他勉励弟子要耐得住寂寞,要清心寡欲,固本守真,随时进行自我反省,以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不断进步!图为王东瑞与李孝萱教授(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