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胶州茂腔丑角张建华 |
分类: 茂腔情缘 |
千生万旦 一丑难求
——记胶州市茂腔剧团著名丑角演员张建华
南太水木(2007-10-25)
左起:张建华夫人、张建华、作者、张树森、田智群
大凡喜欢传统戏曲的人,都知道“无丑不成戏”这句戏谚。戏曲丑角的出场总能给剧目带来轻松和愉悦。京剧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长华、叶盛章、贾多才、张春华等,留下了众多难以磨灭的舞台形象。
丑角戏看多了,想当然地感觉丑角演员也必定是幽默风趣,实际上也的确差不多。2007年5月底,我有幸见到了胶州茂腔剧团的著名丑角演员张建华老师,几次叙谈,既领略到了他对茂腔艺术的热爱、执着与思考,更深刻体会到了他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实际上知道张建华老师很久了,只是我认识他是通过茂腔录音磁带,而他根本不可能认识我。他在1980年代出版的茂腔《孟姜女》中扮演孟兴,《逼婚记》中扮演洪兴,《宝莲灯》中扮演哮天犬,那时嗓音脆中透亮,几句台词就能勾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近年出版的茂腔VCD中,他在《南京》中扮演的叫张龙、《三卷寒桥》中扮演的张小,从唱腔、念白到表演令人叫绝。
5月26日,妈妈原本带我到老年大学茂腔班拜访张梅香老师。刚刚进入新建的老年大学,悠扬地道的茂腔旦角唱腔就传入耳中,让人热血沸腾。教学间隙,妈妈出来说张梅香老师参加市里活动去了,不过为张建华老师在。我说那也是“老熟人”了,很想见见面。
工夫不大,一位中年男子提着胡琴走出教室,他目光炯炯,第一印象就是像《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仿佛说话间就可以闪转腾挪,一显身手。这就是二十多年闻名而未曾谋面的张建华老师了。
“啊呀来,我听着说啦,你从那么远的地方回来?这么年轻还那么喜欢茂腔?”张老师是胶州马店人,一口我们胶州西人所说的“东腔儿”,听了很是舒服。当时他正在教唱胶州茂腔新编现代戏《秧歌情》中一段旦角核心唱腔,属于慢板,最能突出表现人物心情和茂腔唱腔特色。他介绍说,团里对该剧的创作编排下了很大功夫,特邀山东省艺术馆馆长高鼎铸作曲,原计划参加全国地方戏曲调演,张老师本人也在剧中担纲重要角色。
由于还要继续授课,张老师约我下午到他家作客,初次见面受此礼遇,我十分不好意思。下午两点接到他的电话,说现在正在“忙”上,约我先在一家庆典公司见面。在我赴约的路上又接到他的电话,指点我怎样坐车,“正在忙上”的他还这样细心,让我越来越产生敬意。
远远地看见他站在路旁招手,我赶紧跑过去,他说先领我看看目前指导的几个业余茂腔剧团的演出剧照。原来这家庆典公司的老板就是茂腔票友,在胶州北关茂腔剧团经常和专业演员合作,演出《罗衫记》等剧目。照片上旗罗伞扇,生旦净丑,虽然显见是业余剧团,但茂腔艺术在民间的繁荣和根基还是令人欣慰。
走进张老师家,墙角一幅年轻时候的照片非常显眼,正是英姿勃发的少年时,和眼前的张老师比,岁月沧桑果真是不饶人。言谈中,我说起曾经欣赏过的一些张老师的剧目,他说自己1971年进入胶州茂腔剧团,经过了严格的戏曲基本功训练,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演过栾平,恢复传统戏后,担当武生和丑行。在胶州茂腔卡拉OK中,张老师表演沉香的唱段,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也是他的本工。
在张老师这一年龄段上的茂腔演员,正是艺术走向成熟稳定的时候。他说,过去京剧科班教学非常严格,所以出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实际上,茂腔过去的艺术传承与京剧有着相似之处。在茂腔的发展过程中,演员博采众长,向京剧等大剧种吸取养料,才涌现出曾金凤、宿艳琴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茂腔代表人物。
张建华难以忘记,自己刚刚进入剧团的时候,在冰天雪地里练习“拿鼎(倒立)”,手都冻僵了。当时正值年少,趁着休息时偷偷撕了一把练功毡攥在手里,再次“拿鼎”的时候垫在手底下。老师是旧时代过来的老艺人,课徒十分严格,过来照着张建华的手指就踩了一下。练习“小翻儿”的时候出现“前后脚”的失误,老师也不留情面,一脚踢在张建华的脚上。“我不埋怨老师,他是为了我好。我知道后来老师老泪纵横,说自己学戏的时候比这种罪不知严酷多少倍。严师才能出高徒啊。”直到现在,张建华还经常去看望师傅一家人。
开放传统戏后,胶州茂腔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张老师追随著名茂腔表演艺术家匡国栋学习丑角艺术,深得匡老师真传。无论是袍带丑(比如《逼婚记》中的历城知县,《桃李梅》中的赵云华),方巾丑,还是开口跳(《三岔口》中刘利华),张建华都能游刃有余,在舞台上以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示出与其他行当截然不同的神情、韵味、风格和风采。
茂腔丑角唱法与大生唱法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质的区别。两者除了腔调及吐字、归韵的“尺寸”、“力度”、“劲头儿”有所不同外,风格、技巧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大生的演唱讲究韵味醇厚,苍劲挺拔,高亢激昂、荡气回肠。而丑角在演唱的技巧上,则着重于唱腔的起承转合,勾、挑、滑、抹,谐趣花俏,声情并茂。戏班儿有句话“千斤话四两唱”,这对丑角来说恐怕最为合适。念白是丑角最重要的基本功。茂腔丑角的念白有韵白、小白,清新明快,爽脆响堂,“喷口儿”有力,“贯口儿”流畅。比如《南京》中的张龙,先念后唱,张建华老师充分展示他在茂腔丑角表演艺术中的才华。
茂腔艺术走过200年,今天同样面临流行文化的冲击,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式微。茂腔如何兼顾保持特色和与时俱进,张建华有着自己的思考。“茂腔是我们的地方艺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发音吐字、念白行腔以我们地方话为基础。但是即使是胶州方言走到今天,许多词汇和发音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是否还要使用100年前那种很侉的音来唱茂腔呢?”
张建华认为,在时代的步伐中,胶州方言融入了很多普通话的元素,普通话的词汇和发音逐渐被借用到方言中,只是腔调还是用的胶州味儿。他认为茂腔唱腔的发音走向普通话应该是个趋势。他以1957年茂腔老艺人刘顺仙的《罗衫记》为例,这段唱腔应该现存最为古老的茂腔音响资料。我们可以听见50年前的茂腔是怎样的味道,即使与1980年代的录音比也已相差很多,茂腔最古朴的风貌如今听来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10年前进行的京剧音配像工程,挖掘了几百出濒临失传的京剧剧目,无疑是拯救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举。不过仔细听那些五六十年前的录音,其中的锣鼓、废场很多,许多年轻观众根本不可能欣赏那冗长的程式和看似毫无意义的响声。“在全面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有根有据地加以适当改革,而不伤害茂腔的筋骨,保持其鲜明的特色。”
戏曲改革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张建华老师对茂腔未来的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在培养胶州剧团新一代演员的过程中,张建华就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应用到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一些遗憾。张建华献身茂腔事业30多年,一身好功夫,却因卡在计算机仅仅获评三级演员;在50岁正值艺术生命的旺盛期,响应政策号召而早早退休。从他磁带上的声音,从VCD里面看到的风采,从他家中那一摞标志着其艺术水平的获奖证书,其水平与其所得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退休后的张建华,在茂腔伴奏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经常应邀回团里协助工作,还在黄岛等地教授茂腔,指点业余茂腔剧团。他勤于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在家整理资料,归纳艺术心得,退休生活非常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