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茂腔我儿罗衫记李双双孙瑞秀胶州 |
分类: 茂腔情缘 |
尽管喜欢茂腔多年,又身为胶州人,却从来没有机会看过一场现场演出;尽管像追星一样狂热地喜爱茂腔演员,却完全不认识任何一位心目中的茂腔偶像。一切的印象和想像,都来自于自幼对茂腔剧目的倾听、理解和感受,不可避免地要把演员和剧中角色联系起来,仿佛演员就是剧中人,剧中人就是演员。
经典剧目《罗衫记》,是我接触最早的茂腔戏。数十年间,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的演出和磁带的普及,曾金凤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正宗的“徐继祖”,而孙瑞秀也绝非偶然地成为至少三代人理想中的“郑月素”。
多少年来,孙瑞秀那嘹亮中带有沙甜的唱腔,成为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旋律。“今日盼来明日等”,“可怜我有仇未曾报”,“郑月素跪察院珠泪滚滚”……她饱含感情的演唱,把人们的心紧紧抓住,带入到郑月素的伤心往事:丈夫被水贼抛江落水,自己险些被水贼强占,逃难途中产子忍痛抛弃,十八年告状屡屡被“乱棍打出,拖下堂来”,遇到按院大人出京查访民情,一句“我的青天——大人哪”,让人心颤不已。
二次公堂,孙瑞秀唱到“提前罗衫泪不干,不见我儿十八年。我儿若在娘跟前,为娘何至受熬煎。”听者已经是悲从心中起,想必舞台上的孙瑞秀也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2001年,青岛市茂腔剧团以1980年代《罗衫记》磁带为蓝本,邀请原班演员配像,出版VCD,我才得以一睹曾金凤和孙瑞秀等的舞台丰采。孙瑞秀的唱腔,严谨细密,吐字清晰,韵味无穷,她的眼神、水袖、身段,都是中规中矩,恰到好处。她与曾金凤的搭档,配合默契,令京剧界人士都挑起大指,赞叹不已。
《罗衫记》郑月素是苦命角色,我也曾感觉孙瑞秀就是“郑月素”,直到听到她其它的剧目以后,才慢慢改观。
《逼婚记》是移植自吕剧,但是匡国栋对历城知县的精彩演绎,使人们对他的丑角艺术大为关注。在这部戏中,孙瑞秀扮演秀才兰中玉(曾金凤饰)的母亲黄氏,不畏强暴,与强抢民女的国舅洪彦龙据理力争。“洪彦龙啊,你逼婚诬将我儿告,骗亲害人罪南扬。把我儿藏在绣楼上,莫非是,给你妹妹把亲招。”最后,国舅洪彦龙被打入囚牢,兰母的戏岁少,但是经过孙瑞秀的诠释,形象非常突出。
在《孟姜女》中,孙瑞秀扮演孟夫人,1988年黄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磁带上,她只有两句唱:“一家人常团圆倒也安好,不居官不担惊快乐逍遥。”近日观看静夜思提供的全剧本,发现孟夫人的戏不止这些,送别女儿去长城的一段唱,应该是令人泣下。即便如此,孙氏风格也已十分明显。
最让我诧异的是,《朝阳沟》中孙瑞秀扮演二大娘,心直口快,干净利落,完全不是郑月素满腹含冤,慢慢道来的印象了。她劝栓保娘把为银环积攒的鸡蛋“快吃了吧,等她来了再说”,一把拉过银环,“叫我看看和相片一样不一样”,后来劝栓保娘“墙上画马不能骑,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二大娘大段的“俺外甥在部队给我来信”唱腔,把人们再次带回她独有的孙氏风格。
孙瑞秀的唱腔,就恰似京剧的梅派,说有特点,恰恰在于没有十分特别的特点。给人感觉这就是纯正的正工旦角茂腔,好像一切变化皆出自于此。
1991年,胶州市北王珠镇南顶子村党委书记牟成泽是当时的模范人物,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其摄制电视片,在其中孙瑞秀扮演牟成泽的妻子。这部戏我没有看过。
2007年春节期间,青岛电视台举办“茂腔专场晚会”,曾金凤、张茗华、匡国栋等老艺术家悉数到场,据说孙瑞秀因为腿疾未能参加,甚为可惜。
刚才将初稿发给岁月观看,他留言说:恐怕她们已把茂腔推向了顶峰,真担心后继无人。是啊,茂腔艺术在21世纪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对现代娱乐的冲击,同时面临利用现代技术传播的机遇。
祝愿孙瑞秀等老艺术家健康长寿,为茂腔艺术的薪火相传做出贡献。
孙瑞秀(1941-)女,山东胶州人。1960年参加青岛茂腔剧团,先学青衣、花旦、后工刀马旦、老旦。她饰演的《罗衫记》中的郑月素,《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智取威虎山》中常宝,《李双双》中的李双双,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行腔优美,吐字清晰,韵味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曾获市级表演奖并多次参加录音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