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4c1194cfx7835ece457c4&690 收藏者:九天" TITLE="洮砚探秘【十二】赏析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
上回
【9-79】 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说了:本洮河砚疑是出自于明末清初时期,它的规格:30×20.5×4厘米 ,砚额的布局设置合理得体,一剪镂空雕刻的梅花,如同在绽放在悬崖一般,梅花下面的既是清水池,也是墨池。整体造型恰似水珠一滴。纹理清晰,从俯视图来看,象征洮河绿石砚的黄膘,是经过巧加工置放在砚盖的正上方,以祥云的形式表现的,砚盖的中下方是一条以暗刻浪花的表现手法表现波涛汹涌的大河,石材里惊现比较罕见的石眼,整齐排布在大河上方,又一次被雕刻师巧妙地设计成溅起的水珠,妙不可言,尤其雕刻于那个年代里,真是不可思议,只能赞叹古人审美.....
随后博友笑弥勒老兄给本砚题了一首诗文:
一枝老梅探崖出,亘古远观景色殊;
波涌涛起层层叠,风口浪尖溅流珠。
仔细品此诗文,阅读越有味,自然而然联想起家乡洮河和冬日洮水流珠的景观来,再把砚台上的图腾和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哈!数百年前作者设计的意图和要表现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真是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欣赏此砚,请先先欣赏这段《洮水流珠景观》。然后接着阐述本人对此砚的认识和个人的观点
洮 水 流 珠 景 观
【《卓尼县志》1994年版本记载】
洮河古称漒水,因其始发于漒台山而得名,流经之地亦称漒川。按照地理而言,它发源于西倾山北麓的李恰如山(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尕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西—编者注)及附近之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县西仓(唐西仓州)后脱开草原川地,渐流入峡谷,至碌曲县阿拉、双岔及夏河县境内的下巴沟、卓尼县扎古录地段,两岸山势急聚靠拢,地形百转千折,山崖陡峭险峻,河水在石岸上左击右突,水花飞扬,
加上水流落差较大,急流涌驰,每逢冬季气温聚降,湍急之河水溅起水花即凝结为冰珠,散落入水来不及结成冰块,就被巨浪推入中流,形成无数团絮状或者零状的冰珠涌向下游。(这种团絮状看上去是冰块,但是它是冰而非冰块,遇急流、浪尖即散,进入平坦之处又集结整体—编者补填)这一大自然景观被历代周边文人墨客咏称洮州八景之一的"洮水流珠"。
洮河是黄河水系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曲折东流过碌曲、临潭、卓尼县城南,至岷县茶埠急转向西北,出九甸峡与海甸峡后,穿临洮县、东乡县,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流经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万平方公里。(编者补填)在流经的九个县份中,仅卓尼县的区段占全长500余公里的一半,卓尼县境内扎古录地段亦是形成流珠区之一,沿途均可欣赏到这一奇观,每当冬季来临,清澈碧绿的洮河,一改深秋容颜,静静地河面浮动着一团团、一堆堆流凌,低声沉咏着,不时的发出“唰!唰!唰!”声响。它们在水面上时而聚合,时而分离,簇拥着流向下游,似一疋[ya,同雅]绣有梨花雪浪的团锦展铺在深山峡谷之中.当你舀一勺仔细观察,这些流凌却尽是颗颗分离、晶莹透亮、直径都是半公分以内冰珠。
洮州诗人赵廷章咏诗曰:“洮水含晶洁,严冬泛绿珠。浪翻圆影动,月照东云浦。消息通元妙,流行在有无。何劳朋象罔,采取老龙须。”
当地对这天下奇观还有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传说这流珠是又一美丽的农家女子的泪珠变成的,满河数不清的冰珠子就是她不堪奴役和凌,现在应该把辱,不屈控诉的泪珠。当地人也将"流珠"叫做"麻浮"。
http://s13/middle/4c1194cfxb21b40c6a0bc&690 收藏者:九天" TITLE="洮砚探秘【十二】赏析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
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清代诗人陈钟秀在《洮水流珠》赞美道: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肯收。
http://s6/middle/4c1194cfxb25d4fac43b5&690 收藏者:九天" TITLE="洮砚探秘【十二】赏析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
古砚的雕刻者在非常之罕见的石材做砚盖,精构思,巧设计,细雕琢、砚额上雕刻寒梅开放,盖子上端艳阳高照,祥云缭绕,洮水流珠正是对洮砚出处母亲河的写照。倾注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为此高呼:这方洮砚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洮砚里的极品。于是,此砚的冠名扑面而来不用赘语:洮水流珠!
http://s9/middle/4c1194cfx7835ece88b48&690 收藏者:九天" TITLE="洮砚探秘【十二】赏析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
可惜,如今条河流域建造数十座水电站,流珠通过机组被破碎了,沿途观赏到的只是冰渣子了。
古有洮州无名氏《洮水流珠论》记载:“嗟夫,天下九江一河,五湖四海,溯流寻源,究而外由名峰百二,支山三千,分派而出,汇归而流,则水源木本诚非无自矣。洮地鄙处边陲,山高地凉,洋洋河水,屈指不胜,惟南河水势汹涌,翻流迅激,俗谓之洮河,故不同求珠之渊,虽有象罔,恐难探骊须也。今读禹贡一书,有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始知洮水之所自。当临冬寒岁,霜坚冰至之日,常见随流而轻浮者,似珠非珠,如倾万斛之珠玑,随波滚滚,玉润珠圆,疑来仙人之掌上,且非河浦之奉还。雅人当玩喜,化机之元妙;俗士临观,鄙斛佩之不能必,不曰、水哉水哉,何川流而不息者,有此珠玑之珍,而流连以赞,以为洮地之一大观也。”洮河流域地势平缓,并非“经危崖峭壁、插天奇峰,像一幅悬挂的银幕,又如一条狂怒的蛟龙,从万仞危崖、巨峰交错之处飞驰而来,激起万斛水滴,在高空中不断地被寒冷凛冽凝结成冰雹似的冰珠。若喷雪吐银,飞珠散玉,洒落在河底流淌,撞击形成洮水流珠。”
http://s2/middle/4c1194cfxb21b41222951&690 收藏者:九天" TITLE="洮砚探秘【十二】赏析古砚:洮水流珠 收藏者:九天" />
每逢寒冬腊月,生活在洮河边的人们趁早将蔴浮揽回家中,然后拌上面,下入锅中,煮熟后,便成了面珠。此面外观为面珠,食时面内盈水,成为洮河岸边人们食用的一种季节性特色食品,当地人有一雅称,叫“珍珠面”。并且在当地,亘古相传,通过查看洮水流珠的多少,可以预知次年五谷的收成。在临洮一代把流珠称为“玛瑙”,流传着“玛瑙大,装不下,玛瑙小,收成小”的说法。凡是哪一年洮河流珠来得早,数量多,次年一定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并视流珠为天赐神物,在每年腊月初八日天尚未亮时,人们拿上碗、盆,到洮河里去“请”流珠,回来供放在院中央的桌案上,天亮后,全家人观赏,以示虔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