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访砚记.石花洞青石

标签:
溪韵阁访砚录黄土坡青石砚蔡春房山 |
分类: 溪韵阁访砚录 |
京华访砚记.石花洞青石
——寻访北京市房山区黄土坡青石砚
《众砚争辉》即将付梓,2021年5月13日应约赴京三校定稿。原本两天安排,当日大功告成。次日得暇,北京砚友阳明居王军先生,相约冷砚斋关键先生、三石草堂郭兵先生,寻访北京青紫两石砚。
5月14日上午,王军先生有车来接我,晚上酒后入住一寓,出门不知自己所发定位是何大门,一阵好找。又在一地铁出口处等候半时,接上关老先生和郭兵兄弟。北京的路不熟,也不知道自己在何位置出发,按照郭兵给的黄土坡村一个蔬菜基地的导航,一路向西。进入房山区河北镇后,沿着绿村掩映的依山公路,行使至无路处时,车到山前又见小路,便是蔬菜基地的大门了。
进入铁门,拐过蔬菜大棚,有一两层楼房,是黄土坡村村部,还挂着黄土坡村和某某部队军民共建单位、北京民进书画院写生基地两块铜牌。郭兵先生10年前曾来过访砚,与村支部书记杨振军相识。这位连任七届、当了17年的村支书,穿着一身部队的迷彩作训服,说话很快,办事风风火火。坐下才喝了两口茶,杨书记已经把我们请求的两件事安排妥当:让儿子带我们去看青石砚的厂矿;通知黄土坡青石砚传承人蔡春先生来村里。
村支书的儿子杨鉴熙是青石砚的第四代传人,80后小伙,墩实稳重干练。村西三里地山脚,来到一个石料场。场屋早已废弃,可见原来的规模不算小。透天漏雨的屋面上盖的是片石,堆垛窗户的也是片石。王军先生从乱石堆里拣一石片,想带回加工砚台。小杨告诉我们,这些就是黄土坡的青石,可作建筑材料,但不能制作砚台。在坑洞的下面,只有一层不厚的矿脉带,采出的石料,才可以雕刻制作砚台。这里属于石花洞景区范围,现在政府禁止采石,青石矿已封闭多年。
说着带我们转到屋后山坡下,两扇结实的铁板大门锁着的矿面,露出用红砖支撑起的半个拱形门洞,门洞上面镶嵌着白灰匾额,“自力更生,为民**”八个红色大字依稀可见。这就是以盛产青石板而闻名的石板山老坑。由于矿洞已封,不能一睹真容。但从铁门的宽度和高度,以及门楼建筑考究程度,足以想见此矿当年的规模和曾经的辉煌。
据传房山青石砚始于唐朝,盛于明清,但所见实物最早只是清末。上个世纪70年代中的砚台最为常见,多数为带盖的圆砚或四方砚。黄土坡青石用于磨刀石和小石板比较普遍,上世纪60-70年代在北京地区非常流行,几乎家家都有木条镶嵌的小石板,供上学的孩子使用。用石蜡棒直接在上面写字,擦掉了可以重写。除了北京,河北、天津一带也是这种小石板主要的销售范围,可想而知,当年的数量之庞大。
回到村部,杨鉴熙的师傅、房山黄土坡青石砚传承人蔡春已经等候在门口。花甲之年的蔡春对我们一行寻砚而来有点意外,不无惋惜地告诉我们,青石矿禁止开采,砚台市场不景气,现在已经很少雕刻青石砚了。几百年来黄土坡众多村民都以挖掘青石和雕刻砚台为主业,蔡春先生出身于砚雕世家,资料显示其父蔡凤桐当时雕刻的砚台最具艺术价值。蔡凤桐老先生生前带过六个入门弟子,蔡春耳濡目染,学得精髓,最得真传。其祖父蔡全就从事砚雕,蔡家已有近百年雕砚历史。
黄土坡青石砚传承谱系,第一代蔡全(生卒年不详,40多岁去世);第二代蔡凤桐(1915年_2004年);第三代蔡春,1960年出生;第四代杨鉴熙,1988年出生。由此推算至少可以到清晚。至于唐肃宗时,将黄土坡石砚作为献寿之砚;明太祖朱元璋将“堤水建物,据勾股定理”刻于青石砚上;清嘉庆皇帝在云华宫为其父乾隆皇帝设茶宴,纪昀所对联语受乾隆皇帝嘉奖,乾隆将一方青石砚赐于纪昀,以及乾隆皇帝亲笔题诗盛赞青石砚。这些都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蔡春先生也不知道这些传说源于何时何处。
根据蔡先生的叙述,他父亲曾在龙须沟住过,在“金石大街”边学艺边雕砚,养家糊口,还刻过易水石。后来到了黄土坡村,上世纪80年代,石花洞开发搞旅游,那几年青石砚还挺火的。目前黄土坡青石砚几乎停产,村部黄土坡特产展示室里的砚台,也是早几年的作品。现在除了徒弟杨鉴熙家早年囤了些青石砚原石外,市场上也没有青石砚材,所以,对青石砚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隐隐的担忧。
午饭时间,蔡春先生因另有他事,匆匆告辞。杨书记要带我们去馆店吃火锅,王军先生看着大棚里青翠欲滴的蔬菜,十分眼馋,执意要在他们自己的小食堂用餐。郭兵先生与杨书记算是故交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了,主随客便,招待也就热情轻松。几盆新鲜生菜,两大盆金银花水发的大馒头,王军先生美食当前,大快朵颐。我却有着意外的收获,在小饭堂的窗台上,“顺”走了半爿小方砚(缺盖)。
左起:王军、杨鉴熙、郭兵、蔡春、杨振军、关键、笔者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前一篇:线上访砚记.小超谈易砚
后一篇:京华访砚记.潭柘寺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