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砚.东邵灰石古琴砚与佛石天成砚

标签:
溪韵阁得砚记易砚崔氏砚雕溪韵阁藏砚易水古砚 |
分类: 溪韵阁得砚记 |
易砚.东邵灰石古琴砚与佛石天成砚
易砚的收藏,似乎与易县崔氏砚雕有缘。笔者收藏的最大一方砚台,是崔氏砚雕制作的紫翠石《百星晕月》砚。之后在淘宝上买的玉黛石葫芦砚,发现锦盒里有宣传页,也是崔小超家的。前些天,微小超,请他寻找石品特征明显的砚材,制作东邵灰石和佛石两方小砚,以为易砚坑口标本。
10月24日,收到保定寄来的快递,东邵灰石古琴砚和佛石天成砚,两方小砚呈现在我的书桌,着实让我惊喜。不愧为易砚七代传承的砚雕世家,作坊匠人对经典砚式信手拈来,器形顺规合矩,雕工自然老到。
东邵灰石,砚作古琴。长13.5厘米,宽7.5厘米,厚1.8厘米。传统形制,雕刻精细。石色青灰,砚堂和砚背有一小一大类似石眼的绿斑。砚面金线犹如闪电,金砂耀似星海。唯色不纯泽不净略显燥。佛石,砚作天成。长11厘米,宽9.5厘米,厚1.8厘米。经典砚式,线条俊朗。石色浅绿,纹似水波,散布墨点,如洮河石之溅墨点。石质滋润,唯有铜蚀和线隔碍墨,砚侧更有线蚀如裂。
至此,加上之前的《百星晕月》紫翠石砚和《葫芦》玉带石砚,完成了易砚主要坑口砚石的收藏。当然,前几年又开发了玉岩石坑口。相比之下,就石质而言,东邵灰石和佛石略逊于紫翠石和玉带石。由此可见,采石制砚先人还是有所选择的。
关于坑口,小超给了笔者一些新的信息:紫翠石采石于易水南岸狼牙山脚下台坛村黄龙岗。黄龙岗以前叫黄栗冈,周边除台坛村外,还有蔚都村和朔内村。紫翠石老坑是黄龙岗的大洞石。大洞石原来有小井石、鲤鱼沟等无数个坑口,材质比现在的紫翠石要坚实细腻。历代都有开采,古易砚是用大洞石的石料,现在已经枯竭填埋了。紫翠石是大洞石的一种,在黄栗冈的西边,俏色好,但是比较软,不如以前老坑大洞石的料子润。
玉黛石(玉带石)古代主要采石于韩湘子洞,今多采于易县和满城交界处的附近山脉西峪山老坑。分为灰色、紫色、紫绿相间、红色、绿色几种,这是根据坑口和石层分的。
东邵石产在易县东邵村和东庄村(原南邵),离紫翠石产区东北5公里的东邵山上,在南易水河北岸。神奇的是两座山距离不远,所产石料质地相似,但颜色有很大差别,紫翠石是紫红砚石上点缀着绿眼,东邵灰石则是青灰砚石上点缀绿眼。而东邵石也有两种颜色,山北边是灰色,南边是绿色,同属一脉。绿色的有墨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做了不少砚台。
佛石,以前很多资料称氟石,其实是氟石的笔误。采自大洞石山头上的佛石是有渊源的,原来有一个百林寺,供养着佛教的佛像。庙的遗址下面就产绿颜色的佛石,应该是跟佛有关系。县志上有百林寺的相关记载,台坛村还保留着百林寺的石碑。氟石以前也做砚台,由于销路不好,改做玉岩石和玉黛石了。
此外,在台坛村地下近年来新开采的玉岩石,是一种有玉性的石头,产地下,半透明,以乳白色为主,有金丝木纹、绿带、灰带、棕带、青带等俏色。
03.01.03.01
易砚.东邵灰石古琴砚.崔氏砚雕.墨石坊制.溪韵阁藏
03.01.04.01
易砚.佛石天成砚.崔氏砚雕.墨石坊制.溪韵阁藏
前一篇:诗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