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音石砚的前世今生

(2020-08-28 08:39:39)
标签:

溪韵阁校砚录

金音石砚

太白岩

金音论坛

分类: 溪韵阁砚考录
金音石砚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石柱金音石砚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0年8月22日
金音石砚,清脆悦耳,余音绕梁这种美妙的金音,引来了古今往来的无数知音。
在做这个议题之前,手中掌握的金音石砚资料不超过千字,且在这些有限的资料中,大多还加上传说两字,这给金音石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研读金音石砚时,青岛砚文化学者王文海先生给了我五点提示:传说与实际的存真产地与坑口的槪全古今的实物与照片地质构造石质析,石品与形制的特点。
现就“传说与实际的存真”这一提示,作一些不成熟的解读,请在座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关于诗仙李白金音石砚
很多资料是这样写的:传说唐朝诗人李白流放夜郎时,曾到石柱万安山隐居,发现金音石砚,十分珍爱,吟诗作赋,伴其左右,并赋诗赞砚:“黑中性且温,墨到诗使成”,离开石柱时,还不忘随身带上数方。传说金音石砚在唐朝就作为贡品入宫,因进贡金音石砚有雕龙无刻凤,不得武后欢心而沉寂千年。
根据这两个传说,推断金音石砚始于唐代。后一个传说,无从考证。至于第一个传说,首先讨论李白是否到过石柱曾有学者考,言正史无记载,仅是民间传说而已。1994年版《石柱县志》作这样的记载:“太白岩 位于县城西南郊,原名万安山(亦称鼓楼山),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夜郎路经此地,于石壁题七绝一首,故改名‘太白岩’。宋欧阳修亦曾流寓于此,题句石壁,风雨剥蚀,至清末已‘不复可读矣’。”
石柱厅同知王萦绪主编的乾隆版(1775年)《石砫厅志》作了详细的记述:“按《四川通志.流寓石砫司》载李白流夜郎事,马斗槥《八景诗》咏仙崖古迹,注云:‘半岩壁上有李太白、欧阳永叔题句,风雨侵蚀,残书片字,不复成句读矣。’长寿黄近朱,字侍宁,故明进士,以铨部郎家居,岁丙戌避兵来石,为斗槥序诗,有句云:‘南宾古楼寺有唐李太白遗迹,余每摩挲怀想低徊,不以去。’其与斗槥《联社诗》曰:‘闻占王气与图南,吉士于今幸何簪。笔阵风生横复纵,墨花霞蔚吐仍含。山坪水洞因人重,月窟山根任尔探。李白留题今尚在,我来君社应成三。’斗槥又有《仲春同黄铨部游鼓楼寺观太白遗迹次韵》,诗曰:‘晴晖送暖共登台,古寺嵯峨近水隈。铨部新题添藻色,谪仙遗迹长莓苔。许多佳木迎春住,无数残梅带笑开。还欲听鹂同戴子,香醪将进任盈杯。’近朱元唱无传,亦当为太白题咏,此明末国初诗也。雍正间张清夜《游石砫古楼》,诗曰:‘溪流不断桥偏断,寺名古楼未见楼。仙笔纵横犹在石,客身漂泊却如鸥。千寻松柏警双鬓,万里江湖渺一邱。多谢老僧勤问讯,明朝还订白云游。’则清夜犹见其迹也。乾隆戊寅马光仁《咏仙崖古迹》诗曰:‘崖前古迹谪仙遗,石剥碑残谁复知。半壁紫藤横铁画,千年文藻发青芝。……’则光仁已不见其迹矣。考乾隆庚申马宗大嵌石崖中,刊‘太白崖’三字,左右嵌石两方。江陵彭鹤年撰文记太白事,赋五七绝句六首吊之。诗文皆庸浅,不录。今所见止此,太白旧迹全无焉。据寺老僧别中云:‘乾隆乙亥夏大雨,崖上半石崩下当路,大如几面,似有字形,不辨豕亥,旋为行人翻入道北沟中掷碎。’即所传太白迹也。盖岁月愈久,侵蚀愈甚。当宗大时,前所指残书片字亦磨灭几尽。宗大恐芳踪湮没,故凿崖嵌石于其下,镌而表之,以示久远。乃二十年原石崩毁,俾后学并无拂拭凭吊之地。嗟乎!”
从乾隆版《石砫厅志》记载内容,梳理其下:明末清初至雍正间(1723-1736年),明石柱马斗槥、明代进士黄近朱到雍正年间张清夜,还能看到李白的岩壁题诗。乾隆庚申(1740年)土司马宗大时,题诗已磨灭几尽,只看到残书片字,故在诗壁旁立了“太白崖的指示牌。乾隆戊寅(1758年)马光仁已经不见崖壁李白题诗其迹;鼓楼寺老和尚别中告诉我们,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天大雨,原石崩毁,所以后人再无凭吊之地。
由此可见,太白壁题不是传说,诗仙李白确实到过石柱万安山,并在崖壁题诗留迹。只是崖壁已毁,题诗不复存在。然而,明清时期吟诵太白岩的众多诗文内容都有记载下来,却唯独不见太白题诗内容的只字片语的记录下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第二个问题是李白何时题诗?1994年版《石柱县志》和乾隆版(1775年)《石砫厅志》均说“李白流放夜郎路经此地”。晚清民国学者黄锡珪(1862—1941)所撰《李太白年谱》记载:“乾元元年,戊戌。太白年五十八。春初游建昌。因妻宗氏,寄居豫章,遂至江西,并游余干。仲春,终以永王璘事,长流夜郎。因再至江夏、岳阳,泛洞庭湖,并游长沙、衡山、零陵等处。乾元二年,已亥。太白年五十九。早春在沅湘间。仲春在江陵路。三月行至夔州之白帝城,遇赦得释。还憩郢门,盘桓数月。中秋后还至岳阳,并游武陵。冬杪转徙汉阳、武昌。”乾元元年仲春,58岁的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从南昌出发,经武汉、岳阳,游洞庭湖、长沙、衡山、零陵,一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到第二年的早春二月才入川,行至白帝城。其时大唐颁诏“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全免”(《大唐诏令集》卷八四《以春令减降囚徒制》下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至奉节李白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归心似箭,立即“早辞白帝彩云间”,顺流而返,“千里江陵一日还”,于是有了《朝发白帝城》名篇。所以李白并没有再逆流而上,到渝州隐居南宾。
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览久美子的《李白年谱》说:“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媚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也有记载:“开元十四年(726年),丙寅。太白年二十六。是年复游峨眉山。秋间即由蜀中历纳溪、渝州,出三峡,来游楚地,凡经江陵、武陵各处。”
出游时间,日本览久美子的年谱提前了两年,据考证应是726年。按此行迹,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故乡江油,再游峨眉山后,秋天从纳溪乘舟,顺江东下,至渝州(重庆)逗留数月。于次年春出三峡,别蜀入楚到江陵。其时,李白只是游历而已,没有预定的目的地。渝州数月,个人之见,有可能经涪陵到南宾,游万安山,见山径幽幽,林木葱郁,景色诱人,于是触景生情,诗性大发,挥笔题诗于崖壁。
至于李白盛赞金音石砚“黑中性且温,墨到诗使成”的诗句,《李太白集》和《全唐诗》均无收录,且也不符合诗词格律,因此是古人托名之作当然,能口口相传,也见文人墨客对金音石砚的喜爱之情。尽管没有古籍文献记载李太白与金音石砚的交集,但李白到过石柱,用金音石制砚研墨作诗也不无可能。古代交通闭塞,商品交流不畅,端歙两地石砚问世不久,不太可能流通到巴蜀之地。按照各地砚台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文人学子读书写字的需求,当地匠人就地取材,凿石制砚。金音石砚的产生也不例外,何况金音石质佳音美,自然让初出茅庐的李白爱不释手。
至于有人提到的李白写石柱的两首诗,我也作了初步的考证。《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这是一组赠别诗,诗人为自己从弟(叔伯兄弟)李之遥作,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全唐诗》在这组诗后有作者自注:“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后诗故赠。”李之遥时任南平太守,因饮酒过度,被贬于武陵,可能在江夏与李白相遇,别后写此赠诗。查黄锡珪《李太白年谱》,其《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上元元年仲春,白在江夏作。”而《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中“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是否描写石柱及其周边地区的诗句,更难断定了。查黄锡珪《李太白年谱》,其《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至德元年九月,白在庐山作。”
关于秦良玉与秦夫人砚
明末石柱传奇女将军秦良玉,胆智过人,治兵严明,擅长骑射,又长作文,所领军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闻名。相传秦良玉有随身二宝:武有白杆枪,文有金音砚。“上马杀贼,下马草檄。”清代石柱厅同知陈汝秋,从秦良玉后裔马怀庭手中等到了秦良玉旧砚,心喜欲狂,作《题秦夫人砚歌》:“夫人裔孙马怀庭与余有文字交,顷为其尊人玉铎公丐作寿,言手一石砚见贻,且曰:‘此先宫保夫人旧泽也。’欣喜之余,作歌以志其事。
苏无武,冼无文,更谁可匹秦将军。
将军万人敌,弓马杂翰墨。
上马杀贼,下马草檄。
挥毫夜惊天雨碧,模糊血(黑宛yue)胭脂色。
家传尺砚数百秋,廉角峭光黝黝。
湿云沉隐涵幂(冖厉li),苍龙横沼喷清湫。
……
起若惊大宠,不辞白玉之双环。
鸲鹆眼,猿头斑。
金城壁友皆从删,不数米家紫研山。”(《石柱文史资料》第九辑,第44页)
此后,清人争颂太子太保砚。在《忠州秦氏家乘》卷二中,收录有《太保砚歌》、《题太保砚诗》。清代犍为知县程尚濂作《秦夫人砚歌为云楣赋》:“序:秦夫人良玉将略具详本传。其檄书、章奏,皆自炎之,世罕知者,为武功掩也。陈子云楣谒夫人祠墓,作长歌吊之。嗣孙怀庭报以夫人所遗砚,云楣属题,为赋长句。
秦夫人,真将军,将军能武兼能文。
白杆纵横万人敌,奇功书作垂天云。
生小学书仍学剑,草檄飞章留一砚。
片石真同玉带生,血染隃麋泪如霰。
……
砚修七寸广半之,古制浑浑森角圭。
惜哉将军遗墨尽煨烬,岿然此砚独与名山垂。
我来为尔摩挲久,虹气犹疑贯星斗。
木兰从军宁复论,纷纷列女谁能偶。
圣朝史笔何嶙峋,特标一传褒殊勋。
砚乎砚乎,万古不朽齐贞珉。
清人忠州伯际寅《题太保秦夫人砚》:
“名齐玉带一空群,草檄飞文埽楚氚;
借问虞山坛坫手,敢书奇节报将军。”
在诗中把秦夫人砚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玉带生砚相提并论。文天祥的玉带生砚现藏台北故宫,标注为是端砚。而我从砚台的图片显示的石品特征和文天祥得此砚的经历分析,应该是我们浙江江山的西砚。但有专家学者认为台北故宫所藏的玉带生砚是仿品,这就不好说了。

结语,期待金音石砚的振兴
金音石砚与其他地方砚种一样,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毛笔退出书写工具的功能,逐渐衰退而直至停产。1978年后,金音石砚开始恢复生产,产量非常小。1984年11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庆典,雕刻制作了120多方金音石砚,馈赠参加庆典的嘉宾,让金音石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这次展览中,就有王文海先生收藏的这一珍品。2010年,石柱县凤凰乡小学校长王朝中退休后,致力于金音砚的开发与传承,让金音石砚这一古老工艺薪火相传。由于市场的原因,这几年金音石砚发展缓慢,步履艰难。
去年11月,我和谭峰先生、汪海先生等组织中华名砚访问团赴川渝访砚活动,一行5人,在石柱先后考察了大歇镇流水村金音石矿坑口和金音石砚生产作坊,全面了解了金音石砚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还循着“川盐销楚”的履痕,还实地考察了西界沱云梯街,寻找金音古砚当年走出大山、让世人知晓秦夫人砚金声玉振桃花战马之美的印迹。我们觉得利用东部成熟的文化传播平台和先进的制砚艺术理念,开发优质金音砚石资源,实施东西部文化结合、文旅融合,石柱金音石砚的振兴指日可待。
今天,金音石砚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结缘,古今精品名砚同台展览竞相生辉,实乃中国砚界一大盛事,也是金音石砚的一大幸事,借此东风,金音石砚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