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诗中砚

(2020-04-10 16:37:22)
标签:

李白诗中砚

宣州石砚

栗冈砚

易砚

金音石砚

分类: 溪韵阁砚考录
李白诗中砚

目前所见有三首半诗,涉及4种砚,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笔者一时兴起,读了两天《全唐诗》的李白卷,又查阅了太白年谱,对这几首诗进行了一番解读,找了些旁证侧引,也加了些主观臆想,不足为是。
其一:宣州石砚。
《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其二:栗冈砚。
《殷十一赠栗冈砚》
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
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
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
其三:易砚。
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
醉卧黄龙不知返, 举杯当谢易水人。
其四:金音石砚(一联或半首)。
黑中性且温, 墨到诗使成。
一、关于《草书歌行》中的宣州石砚。
李白五十九岁时(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夜郎途中,三月至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遇赦,归途经零陵(今湖南零陵县)所作,《全唐诗》第三函第四册第七卷有收录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赞扬怀素草书艺术的诗歌。诗中,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且不论《草书歌行》公案是非,此文只议诗与宣州石砚的历史渊源。诗中写到笔纸砚应是宣州之物,中山兔,据《元和郡县志》,“中山在宣州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笺麻,用麻制作成的纸,理应是用青檀皮所制的宣州之纸;宣州石砚就无须注释了。 
草圣怀素未曾到过宣州,而李白时年流夜郎途中遇赦,辞奉节经江夏岳阳衡阳长沙,秋游零陵。在零陵,或弱冠之年的怀素慕名向李白求诗,或李白观摩怀素狂草之势所作。至于怀素是否真正用过中山兔毫、泾川麻纸和宣州石砚,在这位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人眼里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在宣州用过的文房之物,他当以为是最好的,自然而然写入诗中。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泊四方,安徽的山山水水也留下他处处履痕,一生游历安徽十余次。尤其是从53岁至62岁,李白人生的最后十年,曾七次寓居宣城,尽写宣城的山水美景和人情的诗,多达42首
《草书歌行》后,几乎没有人见过宣州石砚,所以没有任何对宣州石砚的历史记载和石品特征的描述。宋高似孙的《砚笺》卷三在宣石砚条目下,辑录的是李诗一联;明高濂的《遵生八笺》只列了宣石砚的名,别无他述。倒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吴去尘《墨光歌》墨上的刊文,描述的是宣州石砚的特征:“空斋清昼陈帘里,新水才添白玉洗。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所以,这千年古砚变得扑朔迷离。
直到本世纪初,先后在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鸦山河中段和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白龙潭一带发现了宣石矿脉,使宣州石砚千年之后重现人间。宣州石板岩属天目山矿脉,呈深灰色、紫灰色调,岩石为浅变质泥质板、含粉砂质板岩,石质细腻,绢云母含量高,金晕、玉带、眉纹等石品丰富,其莫氏硬度为3.1?3.6度之间,过刀的不涩、不崩、不阻,具有很好的坚韧性、润密性,敲击时可闻清脆悦耳的金属声,是较为理想的制砚石材。
二、关于《殷十一赠栗冈砚》中的栗冈砚。
李白这首诗,宋本《李太白文集》无收录,《全唐诗》中没找到,最早见于宋吴淑(947--1002)《事类赋》卷十五什物部砚:“宝栗冈之润洁。李白《酬殷十一赠栗冈砚》诗云:殷侯三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辉吴门练。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高似孙《砚笺》卷四:“《殷十一赠栗冈砚诗》李白:殷侯三元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辉吴门练。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卷三《诗文拾遗》收录此诗,辑自高似孙《砚笺》:“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上海古籍版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也收录了此诗,校注以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并校以北京图书馆藏北宋本《李太白文集》、日本京都大学影印宋刊《李太白文集》等十余种重要刊本和唐宋重要总集和选本。今人《诗词名句网.李白诗词全集》中收录在982首诗的第943首,且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诗作年不详。
殷十一,名不详。李白有《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及《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吟》诗,今人或疑殷十一与之有关,或疑殷十一与殷十四为族兄弟行,均无确证。
栗冈砚,产地不详。有两说,一说栗冈砚又称“栗玉砚”,《砚史》赞其“成州栗玉砚 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见山外《砚之美——烟云供养,唯合六艺》一文(《书法入门》 2016-10-30);另一说即易砚,易砚传人告诉笔者,现在易砚紫翠石产地黄龙岗,以前叫黄栗冈。所以,在捉摸李白所写的栗冈砚,会否是出自易水河畔黄栗冈的易砚。宋米芾《砚史》中将“栗亭石”与“栗玉砚”分别列条予以记载和描述:“成州栗亭石,色青,有铜点,大如指,理慢,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这只能说明栗亭所产的两种不相同的石砚,但说栗冈砚即栗玉砚,就没有史料可证。而要说栗冈砚即易砚,去“黄”取“栗冈”为砚名,不符合砚种命名规律,更无据可依。
“中山毫”即中山兔毫。“吴门练”即苏州白绢,均为诗人所熟悉的笔和纸。李白诗中盛赞栗冈砚历寒不冰、挥洒自如的美好,和日临不倦、睹物思人的心境。此后的1200多年,无人知道诗人何时何地所写?又是殷何送的是何地之砚?有道是:青莲诗赞栗冈砚,我等不知出何地。
三、关于易砚一诗。
据说唐诗人李白曾来到河北易水古砚的产地黄龙岗,对易砚和易墨赞叹不已,写下了“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这首诗。在台坛村还有一首赞誉砚的唐诗:“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这两首诗在台坛村里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传唱已久。
白到过易州,并写下过《少年行》诗三首。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记载:“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第九卷 《少年行》天宝十一年秋九月,白游河北道,途经易州作。”(黄锡珪《李太白年谱》第61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2月第一版)李白《少年行》:“其一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情勿相欺。”(《全唐诗》第165卷)由此可见,李白确实到过易州(今易县)。笔者查阅了《全唐诗》、《李白集校注》和李白年谱,没有找到这两首诗的任何痕迹。
为此,笔者请教了大学同窗、古诗词研究专家蔡同学,希望他从诗词格律上辨别李诗真伪。蔡同学先是回了两个字:“无律”,后来发一段文字:“这首诗没有基本的格律可言,而这种绝句的体式,一般都应该是近体的。其次,这首诗的韵也是不合当时的韵书的。第三,为慎重起见帮你查了下四库,李的诗四库全书中都收录了,但凡四库中没有,显然是个伪作,而且其实是很低劣的伪作。所以可以断定是一个不懂写诗的人胡诌的。”又云:“清朝的乾嘉时代,考据成风,即便有当时还未收录的,也被加进去了。因此肯定是伪作,除非是唐宋的墓里新挖出来的。”
易砚历史悠久,可上溯至东汉。2006年4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对易县塘湖镇南北林墓区东汉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组汉代石黛板,为玉黛石质。这组石砚由平板和一块研石构成,光滑细腻,平板中部微凹,四周残留墨色痕迹。经专家认定,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石质易砚。(《易水春秋·东汉易砚发展及起源初探》)实物可证易砚的历史早于东汉时期,为中国最早的石质书写砚之一,被誉为中国制砚之鼻祖。
四、关于金音石砚一联。
有文章说,诗仙李白流放夜郎时,曾到石柱万安隐居。他在当地发现金音石可作砚,十分喜爱,吟诗作赋常伴左右,并赋诗赞其:“黑中性且温,墨到诗使成。”
笔者在文献中未见李白有南宾(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之行踪记载,但石柱确有诗仙遗迹。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流夜郎途中,三月至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遇赦,归途经过南平(今重庆市)留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卷十一),或许到过石柱。大山深处的南宾万安山因李太白到此一游,挥毫题七绝诗崖壁,自此改名太白岩而闻名遐迩。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游,吟诗作赋,言志抒情,以致明末进士重庆长寿人黄近朱有诗云:“李白留题今尚在,我来君社应成三”之句。清代进士、乾隆石砫同知王萦绪《癸巳日游万安山》则发出:“谪仙遗迹今何在?女帅芳声昔自留”的感叹。清乾隆五年(1740),土司马宗大书刻“太白岩”三字于万安山石岩上。乾隆四十一年(1776),直属厅同知王萦绪于此建太白祠、太白亭。
令人费解的是明清文人的赞诗犹在,而诗仙的真迹却杳如黄鹤,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说是由于风雨的侵蚀,李太白当年题诗的崖壁不见了踪迹。在太白岩上,出土了石柱年代最久远的碑记,上面详细记录了南宋宝祐五年,时任南宾县令的刘济川游历太白岩的情景,却没有人记录李白题诗的内容。倒是李白的《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全唐诗》第三函第五册第十七卷),有人认为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描写石柱的诗歌。其中的‘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成为最早描写石柱及其周边地区的诗句”。(记者黄琪奥重庆日报2017-08-18 )这已然出了砚的范围,不去细究了。而李白诗赞金音石砚一联,用蔡同学的推断,也就不必当真了。
金音石砚产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歇镇(原凤凰乡)流水村大山坪砚台湾,用当地的一种色墨黑,细如碧,刚如金,敲则声音铮铮,动听悦耳,因而得名,用金音石制砚,称金音石砚,是土家山寨独有的一种砚石。也因为李白的这一联诗,被追溯到了唐代。
6月13日补记:笔者查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记载:“天宝十一年,壬辰。太白年五十二。早春转徙商州。由商于路东归,时南阳岑勋载酒访白在元丹丘处,以诗见招,故白又取道颍阳,相与纵酒。因又至洛阳娶宗氏女,盘桓未久,适遇北门之厄,始还梁苑。秋间游河北道,途经大梁、魏郡、临洛、邯郸、饶阳等处。十月即涉幽州、蓟门,岁杪乃还,途经沧州、博平、贵乡等处。后还梁苑。(第20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2月第一版)《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记载:“第九卷 《少年行》天宝十一年秋九月,白游河北道,途经易州作。(第61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2月第一版)录李白《少年行》(三首之一,《全唐诗》第165卷第13首其一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情勿相欺。”由此可见,李白确实到过易州(今易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