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访砚记.凤羽说凤砚

标签:
溪韵阁访砚录凤羽砚洱源凤砚滇砚 |
分类: 溪韵阁访砚录 |
线上访砚记.凤羽说凤砚
——在线寻访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砚
2020年2月底,通过红河州石屏县紫石砚传人、傣族小伙阿少雄先生发来的微信名片,先后联系上了大理州洱源县凤羽砚传承人段志明和张跃堂,他俩分别是段氏砚雕和杨氏砚雕的第8代传人。又通过段志明先生,加了洱源县非遗中心主任杨盈川先生的微信好友。语音交流,视频截图,提纲应答,图文传送,断断续续用了8天时间,完成了对凤羽砚的在线采访。
阿少雄先生师从凤羽砚省级非遗传承人段臻然,段老长我10岁,不乍玩微信,与其长子段志明先生进行了多次连线。我收藏的一方凤羽砚生肖马,是2015年在网上购买的,就是段臻然创办的洱源凤砚工艺品厂的作品。段志明先生比较忙,于是我在微信上留了一连串的问题,让他抽空给我解惑。他前前后后给了我几十段的语音留言,长达20多分钟。还好他的普通话可以,语音转换成文字,大致的意思能明白,采访比较成功。
一方凤羽砚,把我关注的视线带到了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洱源,这是一个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的千年古城。凤羽砚石就出自洱源县凤羽镇鸟吊山。“凤凰之乡”凤羽镇在距离洱源县城西南部20多公里,点苍山云弄峰下,四面环山,终年恒温,降水丰沛,四季如春。凤羽风光秀丽,古韵流芳,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西汉开始,历史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滇西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凤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都十分发达,在滇西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素有“文墨之乡”的美誉。相传镇名凤羽即因“凤毂于此,百鸟集吊,羽化而成”得名。当年徐霞客路经凤羽,有感于山川人文之美,驻足7日,成为他行程中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凤羽也因为他的生花妙笔而名声远扬。
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五云南五云:“凤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郭义恭《广志》所云吊鸟山也。《后汉志》《水经注》皆云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俗言凤凰死此,众鸟来吊云。《滇志》云:山旧名罗坪山,或作罗浮山,蒙氏改为凤羽山。”又云:“凤羽废县(浪穹)县西南四十里。蒙氏所置,以凤羽山为名。或曰元时亦尝置县,属邓川州。旋废。今为凤羽乡,有巡司戍守。”
令人神往的鸟吊山,是云岭山脉罗坪山的主峰,海拔1550~3465米。在凤羽镇往西23.6公里(正西直线距离5公里),途经起凤村,(凤羽镇到起凤村3.7公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言凤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即是,此县即当时的凤羽县(今凤羽镇),因凤羽山而得名。现洱源县城往南偏西到鸟吊山约30公里。
古叶榆县(治今大理市北)往西北80里到鸟吊山,郦道元《水经注》所言即是。凤羽砚也因地而名。凤羽镇、凤翔镇、起凤村、凤河村,当地很多村寨名都带“凤”字,故凤羽砚又称凤砚。
采访依然是从我最关心的凤羽砚石出产地鸟吊山开始。段志明先生给我发了一张鸟吊山的位置截图,与我电脑上打开了地图是一致的。他告诉我,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苍山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罗坪山和天马山是苍山延伸出的一东一西两个分支。中间围着的就是凤羽坝子(坝子就是小盆地)。至于鸟吊山,准确说是罗坪山的一小部分,在凤羽境内,以前属起凤村。鸟吊山,雪龙山都是罗坪山的一部分。而云弄峰是属于苍山19峰之一。地图上的兰林,就是南林村(古称南林)。而砚石产于雪龙峰(山)半山腰山箐,车到南林村后须徒步4公里山路。这几公里山路,石料要靠马帮驮出来。罗坪山产砚石矿地段比较多,坑口也是零零碎碎,矿脉也不是很深,所以坑口比较多。段先生还制作了两张图给我,标注了砚矿位置。
在回答我为什么每年在三四月份采石,真有以公鸡献祭山神的习俗的问题时,段先生说,凤羽砚石开采的是在三四月份,因为这个季节雨水少,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就少。山路艰险,如果遇上山洪、暴雨,这些还是有点危险。过去的人们都想能够顺顺利利开采到最好的石材,所以开采时要祭拜山神,这也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
有资料在凤羽砚产地鸟吊山后面,加了个括号天马山。天马山在凤羽坝子的东面,也是苍山的分支,但不产凤羽砚的石材。地图显示,天马山属洱源县茈碧湖镇下龙门村,鸟吊山往东北23公里,起凤村往东北约5公里。凤羽砚的生产地在起凤村,产砚石的山历史上属于起凤村的范围。自古以来,主要是杨氏和段氏两家,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2年)由杨氏祖先杨必登发现并制作了凤羽砚,传承至今。
连线凤羽砚杨氏传人张跃堂先生后,他传了一张手写的杨氏砚雕传承谱系图片给我:第一代:杨必登(生卒年代不详),凤羽砚始于1644年-1662年间;第二代:(不详);第三弟:杨发生(1852年11月--1928年1月);第四代:杨映珠(1876年--1950年9月);第五代:杨亮标(1901年1月--1968年3月);第六代:杨树芳(1923年8月--1995年5月);第七代:杨世昌(1953年6月--2018年2月)凤羽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第八代:张跃堂(1977年5月出生,随母姓)2015年确定为洱源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羽砚台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发来了其已故祖父杨树芳、父亲杨世昌的砚台作品和雕砚时的工作照片,为我提供了更多的物证资料。
段志明先生也提供了段氏凤羽砚传承谱系:第1至4代不详。第5代段贵福(1873年-1932年),生于同治十二年,清光绪初随父学习制砚,26岁独自继承祖业制砚谋生,民国21年病逝。第6代段汉炳(1913年-1974年),段贵福次子,11岁随父学习砚艺。第7代段臻然(1948年出生),段汉炳之子,13岁学习制砚,16岁能独立制作砚台。1996年创立凤砚工艺厂,现为唯一健在的凤羽砚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第8代段志明(1972年出生),段臻然长子,10岁学习砚艺,2015年确定为洱源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羽砚台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志远(1974年出生),段臻然次子,14岁学习砚艺。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是不是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项目名录级别可以不对应?杨世昌、段臻然1999年、2001年分别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据2020年2月24日大理州文件显示,凤羽砚才入选州级非遗项目进行公示。在连线采访洱源县非遗中心主任杨盈川先生后,这个疑团解开了。凤羽砚台制作技艺2018年7月确定公布为县级非遗。2020年2月24日入选州级非遗项目进行公示。杨世昌、段臻然确实是分别于1999年、2001年确认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主任告诉我,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项目名录现在是必须对应的,但云南的情况有点特殊,云南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在全国起步较早,杨世昌和段臻然是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后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关政策,此二人转为云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盈川先生1973年出生,白族,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荣誉。近年来,致力于白族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护工作。所以,他不仅对凤羽砚的传承发展非常了解,而且给我提供了有关滇砚的不少信息。
凤羽山青水绿,钟灵毓秀。公元1726年,古镇建成了滇西一流的凤翔书院,四方学子纷至沓来。清代出张绰、赵辉璧、施化理、施寿椿等4位进士和11位举人。凤羽人素喜舞文弄墨,或许也是凤羽砚产生的原因。遗憾的是凤羽砚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间起凤村人杨必登发现凤羽山石制作砚台的故事,也是口口相传。张跃堂家藏传世古砚,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老砚。当然,没有亲身到洱海之源、凤凰之乡走走看看,或许是更大的遗憾。
凤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