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访砚记.蒲砚村砚事
标签:
蒲砚赖庆良盐井沟川渝访砚溪韵阁访砚录 |
分类: 溪韵阁访砚录 |
川渝访砚记.蒲砚村砚事
——中华名砚寻访团川渝访砚之蒲江蒲砚篇
11月12日下午,与魏学峰先生湖璟酒店小酌后握别。笔者与谭峰先生是第一次到成都,我们用3个小时的时间,游览了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3个名胜古迹。感受了望江楼下的麻将声后,开始川渝访砚第一站:蒲江访蒲砚。
车出成都西,南行80公里,抵达蒲江县。下高速300米左转,便来到蒲江朝阳社区的蒲砚文创苑。先期接待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传习所的展示厅就设在社区里,这里还将筹建蒲砚非遗一条街。从蒲砚村工作室赶来的赖庆良先生,个头不高,却腰板挺直。一下车就把我们带进展厅,展示他收藏的明清时期古蒲砚,欣赏他最新制作的蒲砚精品,播放蒲砚电视宣传片。然后,又风风火火把我们拉到蒲砚村,参观他的工作室——蒲砚传习馆。找蒲砚我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当年在一张新闻照片的背景里,看到有个蒲砚创作基地的广告,上面印着电话号码,就这样才联系到赖庆良先生,买到了第一方蒲砚,之后记得又帮王文海先生买了一方。这几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赖庆良先生把蒲砚做得风生水起。
这大概是当过兵的人那种勇往直前的特有气质所致,少年时曾拜石雕名匠许世勤为师的赖庆良,为了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蒲砚,2009年重拾旧业,自筹资金,组织蒲砚雕刻匠人外出学艺。深入挖掘蒲砚历史,创建了中国蒲砚创作基地。十年间,先后成功申报蒲砚为成都市、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其砚雕作品也在省市和国家级展评中频频获奖。我们在他蒲砚传习馆的墙上看到,还挂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制作技艺传习所、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砚制作技艺保护点、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实训基地等五六块牌子。
蒲砚村位于蒲江县城东面,以长丘山相依,与眉山相邻,辖区幅员面积8.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500余亩。以种植柑橘致富农民,前两年进行土地流转,由省内著名房地产开发商,建起了高档农民住宅新村。村以砚名,蒲砚自然成了村里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看到,在村委办公楼十多米高的山墙上,“中国蒲砚非遗文化村”九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还是赖庆良先生自己的杰作。蒲砚村委会主任何其斌专程接待访砚团,陪同我们参观村史馆。他告诉我们,蒲砚村原来属蒲江县东北公社三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蒲砚村,现隶属鹤山街道。以砚名为村名的,除了蒲砚村,恐怕没有第二个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县、街道和村委会三级,对蒲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在朝阳社区和蒲砚新村为赖庆良无偿提供了蒲砚非遗传习馆的两处用房;蒲石被县政府列入保护性资源,盐井沟划为重点保护范围;将在朝阳社区和村委会大楼前,分别建设蒲砚非遗一条街和蒲砚文化广场。
在村史馆,《文化遗迹.蒲石场》的展板吸引了我们:“蒲石场位于蒲砚村9组境内的袁包山。蒲石场系指此处采挖制作蒲砚石材的矿洞。矿洞里出产的蒲石石质坚硬而细嫩,品质极好,是制作砚台的最佳石材。2016年8月3日在蒲砚村10组出土的战国船棺内就有用蒲石制作的蒲砚,矿洞的历史溯及战国时期。”相对应的还有《文化遗迹.战国船棺》的展板,2016
年 8 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蒲砚村联合发掘5 具船棺 ,当考古工作人员打开 M2
墓葬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两块奇怪的“石头”静静地躺在船棺里。经专家辨认,这是一套砚台,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村主任何其斌先生当年就在发掘现场,还把拍摄的照片发给了我。可惜只有考古人员手握砚台演示研磨的图片,没有砚台的正面图片,看不清砚台的模样。如果这个考古成果成立,那么,把蒲砚的肇始提前到了战国时期,成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蜀砚。
13日早上,赖庆良先生带我们考察蒲砚坑口盐井沟。从工作室后面绕小路,经过一片菜地,就到了盐井沟。盐井沟不大,宽不过两三米。溪流也很小,小到大的卵石会露出水面。对面小山坡上就是采石场遗址,因农民承包山林已被封埋,街道已经规划将作为古迹重开。这里是邛崃山南段余脉总岗山,从雅安到新津,其中蒲江段称长丘山,盐井沟就在长丘山脚下。在村史馆还有一块展板,讲的就是盐井:“茅池井和光明乡的金釜井、白云乡的大王井等盐井历史十分悠久。据史书记载,元代天历初(1328年),蒲江河谷金凤(釜)、茅池二井,因‘九月地震,盐水涌溢’。茅池井旁边还有口盐井,此口盐井随时有气体冒出,以火点之,轰然燃之,自古以来,人们称之为火井。茅池井下面有条河沟,因茅池井卤水常年溢到沟里而得名盐井沟,盐井沟的水向西北流淌五六里注入蒲江河。”
我们看到了沟边的盐井,井口的石块长期经盐卤浸渍,已经变成褐色。赖庆良告诉我们,这是新修的盐井,旁边的卵石底下才是古盐井,汶川大地震时给震塌了,古代先人们曾在此取卤水制盐。清光绪版《蒲江县志》记载了蒲砚石坑口:“蒲石汩出响水洞,其色黑,历久岩匮。今以盐井沟所产者为佳,大王井次之,又其次牛石潭。”我们发现这些坑口,大都与盐井名相同。其实,蒲石最早就是在开采盐井过程中,发现挖出的石材可以制砚。所以古人的砚石,都采自山洞盐井。现在沟底的石材,长年浸泡溪水之中,十分滋润,大多都是制砚佳石良材。每到夏天旅游旺季,村里有人专门看管,不允许游客带走原石。
沿着盐井沟的崎岖沟坎,我们行走了一两公里。两岸绿树婆娑,沟里流水清澈,可见卵石铺满沟底溪滩堤岸。赖庆良先生和我们边走边聊,盐井沟上起响水滩,下至文创园(朝阳社区),全长30里。上游响水滩他有个工场,主要是维料和粗加工;中游我们走的这一段,有盐井沟采石场遗址,建有蒲砚传习馆;下游在朝阳社区,有他的蒲砚展示厅。赖庆良正是按照盐井沟的水系,形成了蒲砚传承的文脉。
盐井沟流水四季不涸,经久不绝。我们衷心祝愿蒲砚村民富村强,蒲砚绵亘传承。

蒲砚村委楼前合影
左起:谭峰、王军、赖庆良、何其斌、王文海、笔者

朝阳社区蒲砚展示馆

古蒲砚

蒲砚新作

蒲砚传习馆


盐井沟古迹

采石场遗址在对面山坡

盐井沟


盐井

村史馆

蒲砚新村

访砚团足迹




战国船棺中出土的蒲砚

采石场位置图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前一篇:川渝访砚记.芙蓉城读歙
后一篇:川渝访砚记.职校传砚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