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歙之歙》大谷运随形平板砚

标签:
歙砚大谷运罗纹砚溪韵阁藏砚上丰石 |
分类: 溪韵阁得砚记 |
歙砚.《歙之歙》大谷运随形平板砚
2018年吴旭先生从歙县老砚工手中得到两方砚坯,是传说中的大谷运坑的。2019年3月底,我结束江山访西砚,绕道路玉山取石。从吴先生的两块砚坯中选取一块,交玉山金龙艺雕馆砚雕大师叶金荣先生的徒弟打磨。小徒弟比较用心,精心打磨砚石正反两面和砚侧时,还把砚面微铲下陷成堂,制作成平板砚(笔舔)。
砚成随形,长14厘米,宽7.5厘米,厚1.8厘米。石质细腻,石色黝黑,水波罗纹,微细金星密布,云母密集。试磨60圈,下墨爽利,发墨如脂。置于布囊,可用可玩。看到成砚的效果,吴旭先生大呼:“漂亮!不愧为大谷运料。花落行家,也是件挺美的事。”此乃歙砚中歙县之佳石,故名《歙之歙》。
歙县是古歙州(徽州)除江西婺源县外,砚石坑口分布最多的地方。歙县溪头镇(大谷运乡),又是歙县砚石坑口分布最多的地方。大谷运位于歙县东部,1941年建乡,与溪头乡分分合合,2004年大谷运乡十个村的地域全部并入溪头镇,建立新的溪头镇。
当地砚石坑口10余处,俗称溪头坑,分布在大谷运村双河口、山门石河边、岱岭、泥塘坞、东寺水库坝下、竹岭河谷等地,后人分别编为一号至十号坑。所产砚石称溪头石、大谷运石,也称龙潭石。砚石矿层岩性为板岩、含粉砂板岩和砂质板岩,含鳞片状绢云母及隐晶质达92%—95%,硬度一般在摩氏计3—4度之间,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银星、眉纹、水浪纹、罗纹、刷丝纹等。砚石具有歙石的基本石品,虽略逊于龙尾石,在众多歙砚石中也属质地优良。
2010年4月,笔者得到一方随形小歙砚,石品独特,图片发给婺源砚友,都觉得是歙砚,但不是龙尾山的石头。请教了歙县的朋友,才知道是上丰石。砚长14厘米,宽10.5厘米,厚1厘米。为随形,淌池。砚额刻春柳枝条嫩叶,柳下雕月钩,一幅柳梢初月的意境。砚石青中显绿,额留石皮,金星点点。阴阳垂丝纹,与阴阳斜带交织,如千万柳丝飘拂;又有月光斜照,金星相伴。尤其是其垂丝纹和斜带,非常奇特,呈现阴阳折光。岩源坑位于安徽歙县上丰乡岩源村,共有三处采石点,分别是王进坑、屋基、道溪,砚石俗称为“上丰石”。主要石品有彩带、罗纹、歙青、歙红等。歙红颜色紫红,歙青呈灰绿色。两种砚石俱质地细腻、发墨益毫。
古歙州,即今安徽歙县、屯溪、黟县、祁门、休宁和江西婺源等“一府六县”,歙砚因产于古歙州而得名。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和婺源都有砚石产出,其中以婺源龙尾山所产砚石制成的砚为最优,而“龙尾砚”则指婺源砚山之石。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加之徽州更名黄山,原本的“徽州之砚”,变得有源无宗。由此而带来了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歙砚究竟属徽砚还是赣砚?也有人甚至把婺源之外的砚石,排斥在歙砚之列。
宋佚名《辨歙石说》:“祈门县出细罗纹石,酷似泥浆石,亦有罗纹,但石理稍慢,不甚坚,色淡易干耳。此石甚能乱真,人多以为婺源泥浆石,当须精辨之也。歙县出刷丝砚甚好,但纹理太分明,无罗纹,间有白路、白点者是。”宋杜绾《云林石谱》在“婺源石”条目下也有记载:“又有祁门县文溪所产,色青紫,石理温润发墨,颇与后历石差等,近时出处,价倍于常。土人各以石材厚大者为贵,理微粗。又徽州歙县,地名小沟,出石,亦清润,可作砚,但石理颇坚,不甚剉墨,其纹亦有刷丝者,土人不知贵也。”宋洪景伯《歙砚谱》在“石坑第二”条目下,把浙石衢州开化县玳瑁石也列于其中,并品列一等。
可见,古时歙砚之石并非只是龙尾石,因此本人非常赞同徽砚之说。只是,安徽把自己的根基“徽州”都丢了,这怪得了谁呀。安徽简称“徽”,“徽”现又在何处?当然,话又得说回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歙砚非歙县之砚,而是歙州之砚,徽州之石。婺源砚山是歙砚之原产地,而歙砚也非只产龙尾山。希望能集江西安徽两省之力,再创歙砚辉煌。
前一篇:鲁山砚.《博古青莲》的机雕之美
后一篇:祁阳石砚.《锦绣河山》井渠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