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访砚记.红丝砚人记
——中华名砚寻访团齐鲁访砚记之青州篇
2018年6月26日,齐鲁访砚第二站青州,寻访红丝砚。
谭峰亲自驾车,前往青州邵庄镇,来到杜吉河大师的杜氏砚庄。红丝石就产于邵庄镇的黑山一带,距青州城20公里。实地探寻红丝石洞,本应是此次访砚的重点之一。由于前日暴雨,山高路滑,且访砚团多老弱,杜吉河老师不敢贸然带我们上山。为避免意外,只好放弃了探访黑山红丝石洞的计划。
青州一日,看不了唐洞宋坑,就遍访新老砚友,道听途说,正史野话,皆入文章,速写几位执着于红丝砚传承发展的人物素描。
写红丝砚人,必写杜吉河。冠之以“土人”,大凡取其诸义,古人砚谱之中常有“土人”二字,所言当地人士。而1966年出生的杜庄主,生长在黑山脚下,姓中带土,其人也“土”,乃当地爱砚之人,如今已经是一代制砚艺术大师。
杜吉河作为青州红丝石砚协会副会长,也是从黑山的土石中打滚出来的。他的足迹,几乎印遍了黑山的每一个山坡,每一条沟壑,每一个坑洞。黑山一带的41个坑口,以及全市几百个采石洞,他曾经一一亲身探访,更多的坑口,是他所发现。他还对所有的新老坑洞全部照相、丈量,并获取红丝石标本,逐个编号存档,绘制了讫今最为完整的红丝石坑口图,为《青州红丝砚谱》的编写,提供了最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杜吉河用自己的宣传方式、最土的办法推广红丝砚——拉着实沉的石头到处参展。最多时一年参加了25个展会。尽管有时一个展会卖不了几方砚,有时甚至连展位费都赚不回来,杜吉河还是乐此不疲。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了解红丝石。打开搜索引擎,会有众多这样的记录:2013年6月杜吉河的《状元砚》获中华砚文化研究会北京精品砚台展铜奖;2016年4月杜吉河的《瓜形砚》获湖南国际收藏产业博览会银质奖;2016年10月在石家庄举办的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山东鲁砚协会副会长杜吉河携青州红丝砚前来助兴……
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展会从布展到撤展,前后至少折腾一个礼拜。20多个展会,得耗费他半年多的时间。有记者曾写道,多年来,杜吉河带着他的红丝砚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展会。他的执着,着实让人敬佩。
从一部《青州红丝砚谱》,认识了李文德老师。在杜吉河老师的砚庄,浏览了这部巨著,了解到红丝砚的前世今生。午餐于桥头饭馆,青州红丝砚协会原会长、《青州红丝砚谱》编著之一李文德老师,特意从县城赶来作陪。李老师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人雅士吧,官员的作派,却无不透露着文人的风骨气度。而这位文人与石头结缘,编就了一部《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与红丝石砚为友,编著的《青州红丝砚谱》,四百多页,12万字,又是洋洋大观。
正如王文海老师所言,青州的砚者,已经把红丝砚研究透了,我们只是去观摩而已。所以,青州访砚,不敢捉摸文字了,唯恐班门弄斧,《访砚记》也只能“捉摸人”了。在李文德会长的观文阁,这里也是青州红丝砚协会、青州红丝砚艺术馆,欣赏到了李老师的藏品和作品,尤其是青州砚众多的历史遗存和难得一见的红丝原石,让我大开眼界。参观青州博物馆,这是李文德老师接待来访客人的固定节目。这家全国唯一的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藏品,让你震撼之余,更体味到李老师的用心——红丝砚的古往今来,这里都可以找到历史的佐证。李文德会长对青州红丝砚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推广,可谓殚精竭虑。已故国内赏石泰斗、淄博文化名人陈东升先生曾诗赞李文德先生:“仰慕米公步履痕,情钟云根恋石坛。慧目鉴赏凭睿智,妙手藏珍爱自然。探秘悟道文为贵,著书立说流芳言。德艺双馨尘不染,高洁人生度岁年。”
临别时,得李文德会长赠《青州红丝砚谱》一部,欣喜不已。
红丝石砚交流中心,拜访高东亮老师。初次见面,就有遇见高人的感觉。原来,他是已故著名民间艺人高学志老先生的孙子。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学志老先生就带领其三个儿子从事红丝石的开采、加工、研究,并与诸多专家学者对青州红丝石砚进行深入探讨,为青州红丝石砚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作出过突出贡献。年近不惑的高东亮,出生于黑山脚下的这样的石雕世家,自幼受到家庭薰陶,高中毕业就随祖父高学志学艺,后拜刘克唐、姜书璞、蔡鸿茹为师。他继承祖父遗志,致力于红丝石砚的开发研究。25岁创办古州名砚堂,33岁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不仅是砚雕高手,对青州红丝砚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也不乏高见,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红丝砚雕刻技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东亮姓高,个也高。分别时,照例扯旗合影。只是与他合影,我等真是矮了一截。
宋微青可是神聊多年的砚友了,来青州自然得见上一面。在青州红丝春秋会馆,见到真人,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亮堂。本人只亮"中央”,他可照"全球“。
微青可是位微信达人,他的朋友圈就象是中华砚文化的资料库。每天在砚友群、朋友圈刷屏的砚文化文章,都可以在他的微博中看到。每每读来,受益颇多。微信达人,还喜欢折腾。去年7月,会馆以邀请青州高考文理科状元为红丝砚代言,并向中华各地市高考状元赠送《状元砚》,拉开节春秋红丝砚文化传承活动的帷幕。今年以来,红丝春秋会馆更是花样百出:3月,举办两岸砚艺交流活动,会馆接待了台湾书法教师参访团;4月,开展小学生砚艺体验活动,接待了宏德小学校外研学团;5月,组织东关回民初中100多名学生,进行红丝砚研学活动。尤其是今年4月,在北京中华砚文化展览馆举办中华状元砚颁奖典礼活动,更是声势浩大,令人瞩目,让红丝砚一时成为"网红”。
宋微青在微博上有段话:"人生贵在折腾。想要活得精彩就要敢于折腾,没有一次次跨越现状,就不能站到成功的高处。不断折腾,就是要有一种无惧困难的努力,哪怕路上布满荆棘,也要向前不止。“这大概就是这位达人折腾的动力吧。
端歙洮砚界,新人辈出,80后生可畏,红丝砚亦如是。禹镇涛、王小平、王修兵早已是砚群好友,这次青州访砚却都是偶遇,也算是有缘。
在这一代年轻人的作品中,以素砚见长,仿唐凤池,摹宋抄手,学明蝉形,规规矩矩,十分了得。本人十分喜欢他们的作品,因为红丝石材料特殊,不宜层层叠叠,深镂细琢。否则,繁顼华缛的纹饰,与红丝石本身绚丽的色彩,会相互抢“眼”。而大气的形制,简洁的雕琢,与红丝石的纹理,相得益彰。尤其得到上佳的自然纹色时,更是少加斫凿,点到为止,天趣妙成。而他们这一代年青砚雕人,正是以这种砚雕风格,显示出他们的艺术成就。中国砚台博鳌馆在海南建成开馆,王修兵、禹镇涛都有作品入馆展出,可见实力不凡。王小平则是红丝春秋发起人,《中华状元砚》的原创者。他的状元砚,也是被中华砚文化展览馆所收藏。
在红丝春秋会馆,喜得王小平赠红丝宝砚一方,当然,不是红丝春秋会馆的中华状元砚。本人充其量算是个"举人“,没有状元的格。
青州访砚一日,来去匆匆,没能实地考察黑山,好多砚友也来不及见面,留下许多遗憾,希望有机会能再访青州。
邵庄桥头合影
左起:禹镇涛、郭兵、杜吉河、李文德、关键、王文海、笔者、贺永军、张志金

杜氏砚庄赏砚.杜吉河(左一)

杜吉河作品

王小平作品《中华状元砚》

王修兵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