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访砚记.砚者史杰民
——访淄博古砚收藏家史杰民先生
“收而不研者陋,藏而不鉴者庸”,收藏界流行这么一句话。青岛古砚收藏家王文海,称同乡同道史杰民先生“睿智博学”。日前在山东淄博,有幸拜访了这位古砚收藏家,颇有同感。
作为古砚收藏家,史老不仅收而且研,不仅藏而且鉴,不仅鉴而且赏。《研者史杰民》的标题,不经意间自然而来了。
2018年4月24日下午,在一凡堂谭峰先生的陪同下,如约走进史老家里。他和老伴已将部分藏砚搬到客厅,整齐地摆放在铺着厚厚透明胶垫的宽大茶几上。史老捧着一方方砚,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它们的今生前世、艺术魅力,着实让我享用了一场古砚饕餮盛宴。
砚需要藏。史老砚藏,端歙为主,兼有地方石砚,品质高雅。100多方藏砚,早至汉晋,多为宋明清,近到现当代,无所不藏。有了足够的收藏,交足了“学费”,才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提高。史老追求名石名坑名铭,喜爱真品孤品雅品。文人气息浓郁,具有厚重感的藏砚,正是体现了史老深到的鉴别能力和独特的欣赏能力。
砚需要玩。史老把自己珍藏的宋、明、清三方古淄砚,拿出来作为范本,让淄砚砚雕家谭峰反复揣摩。在史老的帮助和支持下,谭峰仿制了这三种不同制式的淄砚,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把淄砚玩得风生水起。在谭峰的淄砚文化博物馆里,当史老看到陈列的一方方精心制作淄砚,摹古又不拘泥于古,传统而又有创新,感到十分的满足和欣慰。他说,淄砚文化,就需要这样来传承。
砚需要研。每得一砚,查阅文献资料,深入研究考证,引经据典,求真求实。一方北宋欧阳修遗砚,悉心研究,多方考证,凝聚了他30多年的汗水和心血。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十分敬佩。因为此砚,命书斋为“醉翁砚斋”。面对此砚的争议,史老比较坦然:“收藏之水深不可测,我仍有许多未完成的功课要做,这也许正是收藏的魅力所在。”
砚需要鉴。10多年前在潘家园看到一古砚,砚背铭文:“砚唱磊磊,笔歌萧萧,俯兹旧树,寄此清高”,下署“无我于竹轩,雍正甲辰秋”。其中“树”字的右偏旁的“寸”刻成了“木”。见史老研读铭文,摊主便说:“这方砚台是老的,铭文是假的,树字刻错了。”其实古代“树”字有此写法,反而增加了砚铭的真实性,且字口包浆明显,系老刻无疑。署名“无我”,现场无法考证,但从铭文、书法和刊刻的水平,足以推断此人非同一般。史先生名号为“无我居士”,偶遇“无我”之砚,堪称机缘巧合。买回后一查,“无我”竟是清初著名人物画家王树榖的字号。也许是这位题铭的先贤,把“树”字右偏旁刻成“木”,有意成全懂它的人。
砚需要赏。在醉翁砚斋,史老得知我从湖州远道而来,特意给我欣赏清代湖州画家的用砚《嗜梅行研》。这方金星龙尾歙砚,砚额题“嗜梅行研”。砚背篆铭“渡星宿海泛黑水,洋游文章之灵府,我其乐也相羊。”落款:“甲寅夏日嗜梅散人铭”,“海盐张时恩子和甫篆并刻”。清乾隆时画家陈纲,字嗜梅。浙江湖州人。花卉初学陈道复,后经刘德六指授,更造妙境,作墨梅亦饶逸趣。在异地他乡,欣赏到本乡古贤的墨砚,尤其是让我又了解了一位湖州画家,那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境。
砚需要品。收藏,需要经过一个细心选择,耐心品味的过程,从中获得提高,获得乐趣。《砚林漫步》,记录了史老40年藏砚玩砚研砚鉴砚赏砚品砚的心路历程。读砚的感悟和赏砚的享受,流露于字里行间。漫步砚林,看似闲适,却是厚重。只有既收藏又能深入研究、深入感悟,才能达到收藏的最高境界。史老告诉我:“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收藏本身,还是收藏的过程,它们大多已经超越了藏品本身的价值。”
每每赏砚,摩挲于掌,沉醉于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砚林之间也。20多方砚,2个多小时分享,砚遇知己,意犹未尽。晚与史老去谭家餐馆小酌,继续那砚遇的话题,追寻岁月浸淫的痕迹。酒逢对手,千杯不醉。
(史杰民,77岁,字砚夫,号醉翁、无我居士,室名“醉翁砚斋”,山东青岛莱西人,现居淄博。)
笔者欣赏史杰民(右)的藏砚

《嗜梅行研》





欧阳修遗砚



清《虫蛀紫霞》端砚

《虫蛀紫霞》端砚盒盖内附纸砚铭文

宋蝉形淄砚

明荷叶淄 砚


史老赠书




欧阳修遗砚考证


左起:谭峰、笔者、史杰民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