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2018-04-07 21:05:02)
标签:

歙砚

砚山

非遗传承人

吴锦华

溪韵阁访砚录

分类: 溪韵阁访砚录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访歙砚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雨华堂主吴锦华

         寻砚十年,未访龙尾山。砚山,乃砚者之圣山。此行婺源,必往朝觐。戊戌阳春,偕金刘陈三,访雨华堂主吴锦华。
       别砚君楼,江湾入高速,行不过一刻,无名出。右拐入乡道,驶十里,可见徽式山墙照壁,上书“中国歙砚(原产地)之乡”,便是砚山村了。当今交通便捷,全无昔日黄庭坚“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之路途艰险。
       师友锦华,早候村口。寒喧间,山民质朴之气,显以眉宇之中,乃当龙尾山之子之号也。素未谋面,因砚相惜。曾撰一小文赞之,时有微信往来,此次相见,已然如故。相传越王勾践灭吴,杀夫差流放三子古婺源山越之地。三太子于砚山山寨,传有吴王三太子古墓。至秦汉,夫差子以国吴为姓。锦华兄与之一脉同族,则为吴王之后裔了。山野之气中锦华果真有闲逸堂皇之风。
       车停之处,为砚山缠腰之道。仰望龙尾山,不再巍峨俯视芙蓉溪,亦为平常。左有眉子上中下三坑,右侧两坑上为金星下为罗纹,相距十数丈。碎石填埋处,乃古坑口。荆棘满坡,杂草丛生,甚是荒芜。水舷坑已土为路,即在立足之山脚。歙砚四大名坑,竟无一而存。
        锦华言及歙砚今昔,念砚石之萧萧,独苍然而涕下。想当年,南唐中主宝重歙石,设砚务,少微为官;后主更喜歙砚,崇为天下冠。至宋再呈繁荣,周仝诸名匠高手辈出,足见盛极。山谷道人奉旨砚山取石,行吟廿又一,千古传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皆有石,未必能名。而砚山无仙,恰因石而名。山之,与端雌雄,几度辉煌,名重数朝。
        凝望砚山然起敬,伫立良久,感慨颇多我等上车,驶于山道,已是诚惶成恐,唯惧惊扰诸坑旧梦。 
        砚山村傍河而建,雨华堂坐落一隅。三间高屋,四间瓦房。前,小筑成砚园。细察四周,皆为佳石,铺地砌墙,踏槛台阶,其石均可为砚。后院坐定,目不离石。其茶台乃外庄坑眉纹子石原石,宽长两三尺余,厚亦及尺。眉纹巨石,其价必昂。川博砚人魏学峰欣然留墨,镌铭于石。
        锦华自号龙尾山之子,敬畏砚山之石。四坑既封,老坑之石,已不可采得。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磨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唐宋遗石,不乏散落山野溪沟,锦华悉心收罗,存于砚园。村民居改造,土地更季耕作,溪涧洪流冲刷,时有石出,锦华不惜重金购之。以棚为仓,集老坑古石于库,日积月累,叠石盈屋。
        遗石乃歙石宝典,可众多石品,可古人砚式。锦华苦读遗石,判石分坑,观纹列唐箕宋风研凿痕,还原残砚以厩为厅,以歙石坑口、石品标本、古砚残砚为类,或柜或架或橱陈之。“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唐宋遗韵,蔚成大观。锦华熟读古石,了然于心,心得于文,遂修成《龙尾石谱》。
        砚石乃天地之造化,自然之恩泽。爱石如命,惜石如金。锦华常言:“不雕或做标本,留予后人,不失为一种德行。”故其所作之砚,鲜有整体雕琢。顺势而为,师法自然;少施斧凿,大巧不工;存石本真,假砚寄情;抱朴守拙,宛如天开。读其砚,沉稳不失野逸,稚朴浸透文华,天地万象之气油然而生。以大道 求大美,与人交融,令人震憾,此乃寂寞刻者之魅力。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砚山村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龙尾石四大名坑遗址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雨华堂砚园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眉纹巨石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签名赠书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标本陈列室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坑口标本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石品标本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古凿痕遗石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残砚标本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遗石仓库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沧海》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桑田》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龙尾山之子》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琴韵系列.华》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砚园维料工棚
歙砚两日访.龙尾山之子
笔者与吴锦华(左)合影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