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韵经砚录.遗石的古韵——雨华堂吴锦华先生砚作欣赏

标签:
吴锦华歙砚龙尾山之子溪韵阁藏砚雨华堂 |
分类: 溪韵阁经眼录 |
溪韵经砚录.遗石的古韵
——雨华堂吴锦华先生砚作欣赏
千亿年沧海桑田变幻,却在一石之中。山顶罗纹旧坑银丝纹《沧海》砚,羁绊的砚缘,斑驳的砚背,浪卷的砚池,无不透露着沧海的嬗变;眉纹坑光板子石《桑田》砚,砚堂的纯净,砚侧的朴拙,砚背的长眉,又延续着桑田的恒古。吴锦华的砚作,就是要通过他的简约的雕刻,解读过往的印记。
一石一世界,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它独特的气韵。眉子坑鳅背纹子石《龙尾山之子》砚,厚实的璞石,打磨成堂,又不及边缘;随波凿池,又水天一色;砚额左角浮雕于石的龙尾山之子,气度非凡又慈和祥瑞,似若守护和恩施于大千世界。因石施艺,赋予砚石新的生命,这就是吴锦华要诠释的石之历史。
石皮石皮,还是石皮,留美于璞顽之中。吴锦华无砚不留皮,把石皮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水浪金星坑金银晕水波纹《一叶知秋》砚,算是斧凿颇多,雕工精细,但还是在砚背留下金色石皮,叶荣叶枯,尽显砚端。让古老的石皮,与心灵碰撞,与人性融合。吴锦华大美若拙,赋石皮予生命。
师法自然,大巧不工,吴锦华的砚,鲜有整体雕琢。武溪罗纹金皮子石《琴韵系列.华》砚,一爿岳山,七点弦眼,无需头颈肩腰尾足齐全,一把古琴跃然石上。为了保留先人的斫槽凿痕,他雕刻的纹饰,最多的也是行云流水。读他的桥头西坑罗纹线眉鳅背纹《行云》砚,纤细流畅的线条,便成其砚额砚缘;桥头西坑罗纹《流水》砚,既见小桥人家,流水自然潺潺而来。也唯有行云流水,才最能眷顾自然,表达皈依自然的本愿。
石不能言却有情,在朴实无华中蕴涵大道,这正是他“追求古朴、典雅、旷远的韵味,利用砚石本身所具有的石色、纹理和石皮,兼顾实用性,追求那种原生态的感觉。”因此,吴锦华制砚,观石于心,下刀于念,寄情于砚。读他的砚,沉稳又不失野逸,稚朴又浸透文华,每每有一种天地万象之气扑面而来。这就是龙尾山之子通过简约的手法,创造了静穆澄澈,带给我们心灵的交融和震憾。
前一篇:安父的题字